唐朝良近影。
《墨竹翠影》
《家乡处处鸟语声》
《鸟嬉竹林间》
《春燕图》
《舞墨春韵》
《空山新雨后》
《妙笔生花写春景》
《入海为龙》
行草《沁园春·雪》
《和谐之家》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约访唐朝良,早在两年前就说起了,但记者几次电话预约,他要么在外地参加书画交流,要么回重庆看望父母去了。就这样磕磕绊绊,一拖就是2016年中秋前夕,这一次,唐朝良表示要主动来广安与记者见面,以表达歉意。
9月13日,我们终于见面了,今年59岁的唐朝良看上去不到50岁,个儿不高,额发后梳,耳后的头发稍长略弯,不苟言笑的表情透露出刚毅的性格。在城南西溪河边,我们找了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坐在柳树下,一边喝茶一边聊起他的书画人生。
唐朝良是重庆永川人,父亲在当地某矿务局工作,母亲则为随矿家属。少时他就喜欢写写画画,上初中时便拜了父亲单位里的一位画家为师,主学西画,上高中后则经常主办学校宣传专栏、写标语。1977年,高中毕业并当了一年知青的唐朝良以煤矿系统老职工子女的身份,择业于华蓥山矿务局李子垭煤矿,先是井下工人,后为宣传科宣传员、副科长。1991年,华蓥山矿务局(今改制为广能集团)筹办《华蓥山矿工报》,唐朝良以筹备组副组长身份参与,后任《华蓥山矿工报》副总编至今。此外,他还拥有多个社会身份:中国书画院特别画家、中原书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台北故宫博物院特别画家……
数十年来,唐朝良在书画方面的努力从未间断过,他是既书又画,“但我主攻绘画,学书法是为绘画服务,书法练好了,绘画时更有线条美。”尤其是1992—1994年,唐朝良自修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和书法两个大学专科课程,后又拜名家为师,从而使他在书画艺术追求上有了更为远大的目标,有了更为活跃的艺术思想,有了与日俱增的创作激情。
“学绘画,就要学名家,这是一条捷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便掉下来也是伟人。”唐朝良特别喜欢画竹和虾,于是,从一开始,他就瞄准了郑板桥与齐白石的作品。“画竹就学郑板桥,画虾就学齐白石。仅是学郑板桥画竹叶,我就临摹、写生,苦练了3年。若说我画竹、画虾的历史,则已有30年了。”
唐朝良说,画竹,他先后经历了眼中之竹、脑中之竹、手中之竹和心中之竹四个阶段,“首先要仔细观察实物,将其每一个细节牢记于脑海里,再将脑海里竹的印象画到纸面上,最后就是随心而作,达到手心相应。”
“学名人,根本目的不是学像,而是掌握名人在绘画技法上的精髓,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渐脱离,形成自己的风格。”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唐朝良在模仿名人的基础上,总是在努力谋求变化,而在学到怎样程度的基础上再去求变,他似乎也把握得很到位,“当你模仿到一定程度后,你要大胆地与名家去比细节,若在细节处理上已无明显区别时,你就应该求变了。”
记者试着将唐朝良画竹的作品与郑板桥的竹图作了比较,有这种感觉:郑板桥笔下的竹多为茎秆纤细的竹,重在状其节与叶;而唐朝良笔下的竹茎秆多较粗壮,除叶的处理较为细腻外,其茎秆处理也极为精妙。
在其多幅竹的作品中,记者看到,他在画竹的每一节茎秆时,往往是一笔而成,而在这一笔中,便可通过笔画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出竹的老嫩,且能做成一笔两侧湿、中间枯。“这一笔法源于我长期模仿齐白石的画虾技法而得来的,名为注水法。”唐朝良说,长期模仿齐白石画虾技法,可以很好地处理国画中的浓、淡、干、湿、焦五色,而其注水法,他是从两个门路学习并逐步领悟到的。一是承师教诲。他的恩师、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美术教授方凤富曾到北京拜访过齐白石的关门弟子娄师白,知道了齐白石注水法的基本技巧,自然,唐朝良也就学会了这种技巧。二是唐朝良自己反复观摩齐白石画虾的视频,对其手法与墨法基本领会。“在心领神会之后,再长时间地反复练习,自然就熟练地掌握了。也正因为我将两位大师的技法融为一体,才使我在画竹方面有了自己的特色。这也将是我未来在绘画方面的一个发展方向。”
凭着在书画方面长期的坚持与苦练,唐朝良取得了诸多喜人成果:多幅作品曾被北京邮电局和中国邮电总局选中,先后编入《中国书画百杰名家》《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名家作品选》,并制作成邮政明信片在全国公开发行,有两幅作品被台北故宫书画研究院收藏,在2014年《小平故里清风行》全国首届廉政书画创作大赛中,国画作品《高节图》荣获二等奖,行草书法获三等奖……
(本版作品由唐朝良本人提供)
新闻推荐
新华社天津10月6日电(记者周润健)“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中国天文年历》显示,8日4时33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寒露”。此节气前后,空气较为干燥,“秋燥”易伤人。保健专家提醒说,公众在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