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人在医院楼顶张开双手久久屹立,像两具孤单的十字架。我看到无数瞳孔般的窗户,仿佛在述说,这座城市里,每一颗心都有病,都痛不欲生,裸露着呼唤治疗。”延续了《地铁》《高铁》《独唱者》的科幻现实主义,时隔四年科幻作家韩松为读者带来了又一部新长篇———《医院》。
他的故事常成现实的预言
韩松的科幻故事常常成为现实的预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其长篇小说《火星照耀美国》中就预言未来中国会崛起,美国世贸大厦将被恐怖分子炸掉。书中当时还详细描写了世贸倒塌的情形:“像两座火炬一样燃烧。上面的人纷纷从上面跳下来,然后两栋楼轰然倒掉。”这些当初被认为是危言耸听的预言后来真实地发生了。
韩氏科幻的特点
在《医院》这部新作中,主人公出差C市时突发疾病,被送入一家奇特的医院,经历了种种荒诞不经却又意味深长的事件,最后发现他来到的其实是一个“药时代”,整个世界是一座医院,整个宇宙也可能是一座医院,而人生就是反抗被治疗。他要逃走,却被强行做了手术……
过度检查、频繁转诊、医患纠纷,小说前四分之一的现实感差点叫人忘了这是部科幻作品,直至《医院》的中后部科幻元素集中呈现,顺利地完成了从现实到科幻、用科幻浸润现实的转变。
这是“韩式科幻”的特点之一,韩松擅长在日常生活的表面撕开一条细微的裂缝,让读者从中瞧见深不见底的怪诞世界。韩松的小说经常在尝试构筑一个三维科幻世界。他认为“三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科学、想象、艺术三个维度应该是同时存在。
医院就是很科幻的场景
8月底,韩松在上海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让我们来听听他对这部作品以及科幻作品的理解。记者:触动你写作《医院》的起源是什么?
韩松:每个人都有去医院的经历,现在医院的变化太大,人对健康的关注、医院的市场化变革、触目惊心的医患纠纷,还有科幻特别关注的医疗技术革新比如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学等,可能很快就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把这些都融合在一起,写出一个更深层次的医院。
同时医院本身是一个很科幻的场景,带着荒诞色彩,很多矛盾的东西集中在医院呈现。一方面是救死扶伤,另一方面是生命不断消亡;一方面是高技术,同时又有很多迷信,一到医院就能看到兜售偏方的游医、卖癞蛤蟆猫头鹰的贩子。在医院里,人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极度压缩或者极度放大的,靠一般的现实主义手法好像没法完全写出,只能靠科幻。光是表面上的、点对点的描写不过瘾。
“科幻热”的背后
记者:写科幻现实题材,是否会有写作与现实不分的感觉?您的小说氛围往往是压抑而缠绕的,你本人是乐观还是悲观的?
韩松:有,有时候分不清是现实更科幻,还是科幻更现实。科幻作家陈楸帆曾评价我“你的所有小说都是虚拟现实”,挺恰当的。虚拟现实已经把现实与人造空间结合在一起了,科幻是未来的历史,未来的历史和现在正在结合在一起,这个趋势还在变得更加明显。”
我还是乐观主义者,虽然小说中不是这样,不知道怎么解释这个问题。不过对未来同样有忧虑,人类在飞速发展,但也有可能一夜间毁灭,这是科幻作家一直持有的观点。
任何物种都是有生命期限的,这很正常。这是一种周期感,医院是这样,家庭也是。科幻就是这样有意思,人生太短了,现代科学太短了,不可能发现宇宙最深刻的奥妙,所以现在也有一种“科学终结了”的说法。徐明徽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前主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饶平凡教授日前表示,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方便面行业呈现断崖式下跌的同时,全球方便面行业却都在发展。事实上,目前国人对于方便面最大的非议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