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蠡县孟尝村,六岁男童聪聪不慎跌入一口四十米深的枯井,一场五百多人参与的长达一百零七个小时的生死大营救由此展开。遗憾的是,竭尽全力的救援最终并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孩子被发现时已经失去生命体征。尽管如此,这一偶发于偏僻乡村的生命悲剧,却在寒冷的冬日成为舆论场上的一大热点。
□王学钧
枯井“吃人”事件并不鲜见。有媒体统计,仅2015年以来被公开报道的意外坠井事件就有29起之多,坠井者近八成是儿童。蠡县孟尝村的这起儿童坠井事件之所以引起这样大的轰动,很大程度上缘于这场堪称壮观的生死救援所发射出的耀眼的人性光芒。
《新京报》社论《全力救援坠井儿童展现人性光辉》这样写道:“一个孩子的生命牵挂了几乎所有的人,一场空前的生死救援展现出人性的纯真与善良,令人永远难以忘怀。永远没有完美的社会,我们可能还会经历残缺与不足,但我们拥有人性的光辉,就是拥有社会的希望。”澎湃社论《深井救人,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认为,这次救援树立了一个生命的标杆:只要有一丝生的希望,就不该放弃,“有了这种庄严承诺,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安全,我们对未来才会有更美好的预期”。河北新闻网《107小时,一场生命至上的力量集结》一文在细数各种救援力量之后发出这样的赞叹:“这一场生命至上的力量集结,检阅人性、考量救助,更彰显了转型期并未走丢的价值信仰。”
救援过后是反思。正如光明网《少一些“80台挖掘机营救井下男孩”的新闻》一文所说的:“被生命无价、大爱无价的正能量感动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事件本身。只有充分反思儿童坠井事件背后的成人世界责任,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改进措施,才能避免让更多儿童受到伤害。”凤凰网《“吃人”的机井到底谁负责》一文呼吁:“不能总是以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敲响警钟,地方政府不能陶醉于积极救援所收获的赞美,而是要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对于机井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京华时报》评论文章《防范枯井“吃人”,先得叫醒装睡的人》在强调“当地村组织以及村民”应该承担自治责任的同时,提醒相关部门不要“装睡”——地方政府应明确由一个部门牵头解决,而不是任由问题继续存在。《南方都市报》评论文章《河北坠井事件,该有人承担刑责》认为,负责枯井管理工作的村干部,怠于履行管理职责,其不作为行为与聪聪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另外,乡政府中分管村里安全工作的乡干部也难辞其咎,理应为此承担行政责任。
枯井弃管,折射出农村公共管理缺失。《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别让枯井再“吃人”》认为,一些村委会面临建制不全、人员老化问题,管理、服务、动员能力都很薄弱。再加上外出务工造成青壮年人口长年不在村,空心化程度加深,公共事务成了一块长期补不上的短板,“要消除坠井悲剧,加强农村公共管理是治本之策”。《燕赵都市报》评论《拯救生命,更不忘守护生命》由坠井悲剧看到了“公共设施安全”概念的城乡落差,主张将农村的田间地头视为公共场所,纳入公共安全管理视野。《南方日报》的《根治“吃人井”须纳入行政管理》,站在村民“原子化”的大背景下来打量坠井悲剧——要解决“吃人井”的问题,根本办法是要回归到政府行政管理的角度,要建立废井强制填埋制度,统一管理、精确销毁。《钱江晚报》评论文章《枯井夺命,该追谁的责》认为,如何管理和处理废弃机井,到目前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应尽快制定“细腻的规则”,让数量巨大的废弃机井摆脱安全管理上的“真空状态”。
一则“插曲”险些令舆论误入歧途。救援结束后,曾有自媒体爆出男童家属“医闹”的“新闻”,所幸很快便被男童家长的书面声明所证伪。为此,《中国青年报》发表《坠井男童家属“医闹”谣言使舆论失焦》:“当务之急要反思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对一些不负责任的自媒体断章取义、情绪化地传播信息的做法,公众应该保持应有的警惕和反思。”
新闻推荐
□陈中华郭川出海去了,一直没再回来,家人、团队、朋友仍在苦苦地寻找着、企盼着。他能去哪儿?像鲁滨逊那样去了无人海岛?还是去了一个人类未知的世界……此时,作为郭川的一个普通朋友,我只能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