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当回有钱人》。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这是陈水清对他戏剧之路的一句总结。从电焊工到导演,他的人生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导演了20余部话剧的他喜欢不停地“忙”:刚携《真相》《当回有钱人》等三部话剧在烟台演完回济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打磨《真相》,该剧受邀于12月到北京演出,同时他还在赶排学生的毕业大戏《李尔王》。排演间歇,他对本报记者敞开心扉畅谈挚爱的戏剧与梦想。
本报记者华章
导演莎翁戏剧
是我多年的梦想
齐鲁晚报:《真相》和《当回有钱人》是什么题材和风格的话剧?
陈水清:这两部戏是完全不同的,《真相》是我的好友、编剧于利平的作品,通过一对夫妻一夜的交锋,展现了现代夫妻对情感价值认识的差异,是一部反映夫妻情感的戏。《当回有钱人》是我创作的一部喜剧,通过若干巧合将两组不相干的人物进行对比、交集,揭露社会畸形财富观,警醒歧途梦人。
齐鲁晚报:《李尔王》是为了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排的剧吗?
陈水清:排这部戏有纪念莎士比亚的意思。《李尔王》是莎翁四大悲剧之一,是他的巅峰之作。这是我带的山艺戏剧影视学院2013级表演班排的毕业大戏。其实我一直想排莎翁的剧,但总感觉难度非常大,各方面条件也不是特别成熟,今天终于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排这个戏也是圆自己的一个梦。我已人到中年,年龄不等人,想想永远没有时机最成熟的时候,所以也算知难而上吧,啃啃这块硬骨头。我们要靠学生演员的青春活力,排出自己的特色。
齐鲁晚报: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演员演李尔王?在你眼里什么样的演员才称得上是艺术家?你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吗?
陈水清:古今中外有许多大演员都演过李尔,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象。我们这次有个大胆尝试,会有女版和男版两个版本的李尔,请女演员演一版“李尔女王”。因为是毕业大戏,演员选择受到许多限制,只能是因人而异。莎士比亚的戏对演员要求很高,首先是台词功力,大段的台词对演员的声音、体力都是考验。李尔著名的“暴风雨段落”,对演员是极大的挑战。
好的演员除了具备基本的身体条件,还应该有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强的创造力。成为艺术家需要有超出常人的禀赋与才华,更要有令人叹服的人格魅力和牺牲精神,最重要的是有独具艺术价值的作品。我个人一直在努力,希望未来能成为这样的人。
从电焊工到导演
经历传奇
齐鲁晚报:很多人是受家庭熏陶走上了艺术道路,你受家庭影响大吗?
陈水清:进入这个领域纯属偶然,我家几代人至今只有我从事跟艺术相关的工作。中学时我不喜欢读书,对唱歌跳舞有一定的兴趣。我在职业高中学的是电气焊,毕业分配到工厂。但我不甘心人生这样单调,偶然看到有招表、导演的广告,就萌发了试一试的念头,这一试就试了好几年。其间演过一次小品,一发而不可收拾,对演戏着了迷,感觉舞台是个做梦的地方,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体验更多的人生。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方向,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我报名考学,参加业余剧团。当时一帮爱好者组织了一个叫“青苹果”的剧团,各色人等下班之余就排演话剧。
我几次考学落榜,其间辗转更换了若干职业,电焊工、推销员、建筑工、服务员等。那时候忽然特别爱读书了,记得做酒店服务员时,有一次在包间背诵《奥赛罗》台词,被同事当成了笑话。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1994年我考上了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表导班。当时我是专业倒数第一进来的,压力特别大,但因为知道上学不容易,终于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了,更多的是动力。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过去了,所幸我依然痴心不改,还在这条路上走着。
齐鲁晚报:既是导演,又是编剧、演员,还拍电视剧、微电影,你的身份转换有点让人眼花缭乱。
陈水清:身份转换其实也是无奈,大学学的是表导演,演员有时候很被动,导演较能表达自我。做编剧是逼上梁山,没有钱请编剧,只好自己动手啦。戏剧是我的最爱,影视其实是另一种表达手段。
戏剧风格会随着
成长不断变化
齐鲁晚报:还记得导演第一部话剧的情景吗?
陈水清:我导演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话剧是品特的《背叛》。大学毕业不久,和朋友一起凑了点钱排了这个戏。当时喜欢先锋实验,喜欢形式化的表达,就选择了荒诞派戏剧,演出时虽然观众不少,但没有收回成本。
齐鲁晚报: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说过,戏剧是一种人类性的根本需要,而剧场及戏剧形式、风格等只是暂时的盒子,完全可以被取代。你喜欢什么风格的戏剧?
陈水清:戏剧风格是一个导演长期的美学追求和人格特质的结合体,也会随着艺术家的成长不断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喜欢深刻思想、不留痕迹的表达,喜欢有多重可能性的剧本,能够进行不同层次解读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思想表达的形式可以无所不用。
齐鲁晚报:在前辈导演和同时代导演中,你比较推崇哪位导演?
陈水清:我崇敬的导演是莱因哈特,他是一位兼收并蓄的导演,他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这也是我追求的风格,可以为每一个不同的剧本找到最恰当的形式表达。国内最喜欢中戏老院长徐晓钟,他是学者型导演,做人温文尔雅,排戏诗情澎湃。我也很敬佩人艺林兆华导演,他有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
缺乏场地演出
导致短命戏剧
齐鲁晚报:听说你成立了工作室,还像林兆华一样自掏腰包排戏,家人支持吗?
陈水清:家人知道戏剧是我的最爱,还是很支持我的。记得多年前成立导演工作室时,爱人从家里挤出10万块钱给我做启动资金,给了我很大鼓舞,但遗憾的是目前还是亏损。不过让我特别欣慰的是,有许多朋友支持我,他们都是主动买票看戏,没有要赠票的。
齐鲁晚报:既然如此,想到过排一些商业剧迎合市场吗?
陈水清:对于观众不是迎合,而应当引领。山东戏剧市场还远未成熟,目前除了儿童剧市场好一点,总体上戏剧还没有很好的票房。目前还是做好自己,做好戏吧。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制约戏剧发展的最大外部因素是越来越高的场地费,许多戏因为付不起租金而没有应有的演出场次,戏的口碑传播极大受限,进而导致戏的生命周期太短,几乎在婴儿期就死亡了。特别希望政府能设立公益性剧场,让民间戏剧有个立足之地。
新闻推荐
“如果矿泉水瓶体上面没有失踪孩子的信息,这瓶水的品牌及卖多少钱可能没有人会关注,即使仍然卖5.5元也可以,是否被接受市场说了算。我觉得不会因为有了失踪儿童的信息,就会想当然提升水的质量,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