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星出版社推出“传记文库”系列,001至003号分别为《国士无双:蒋廷黻回忆录》《将将之将:蒋百里评传》《西潮·新潮:蒋梦麟回忆录》,已陆续出版,蒋廷黻、蒋梦麟的都是自传,蒋百里的是曹聚仁先生写的传记。其中《国士无双:蒋廷黻回忆录》和《西潮·新潮:蒋梦麟回忆录》由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马勇撰写了近五万言导读,深入解读传主生平,更关照当下。在新书发布会上,马勇作为嘉宾与读者共同分享了传记文学的魅力。
单凭记忆完成的自传
可能有偏差
问一个体育运动员、一个政治家业余时间喜欢做什么,大家都说喜欢读书。读什么书?读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可能是历史类题材当中最好读也最容易深入进去的。通过读人物传记,一个人可以认识和了解另一个人,触摸和理解另一个时代。马勇刚从事学术工作的时候,也是从人物做起,当时做的研究项目,就是对蒋梦麟、梁漱溟等农村复兴人物做比较研究。
蒋梦麟、蒋百里、蒋廷黻都是近代中国大转型时期的特殊人物。蒋梦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较成型的主要是两本自传——《西潮》和《新潮》。《西潮》记录了1842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历史,主要讲述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于前半段是他“亲闻”的,后半段是他“亲历”的,故被视为“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新潮》则讲述中国文化在外来文化影响下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西潮》是蒋梦麟在抗日战争期间,利用躲空袭的“闲暇”,在没有灯光、没有桌椅的防空洞里,用随身携带的铅笔和硬面笔记本用英文写作。当时没有任何资料可凭借,完全是靠记忆完成。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在台湾发表了一批回忆性文章,也收入《新潮》中。马勇从专业的角度指出,这种回忆性传记读的时候会感觉非常好读,故事脉络清晰,语言顺畅,但是很多记忆是有偏差的。比如蒋梦麟曾回忆起他在北大当校长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一些经历。后来马勇做材料研究的时候发现,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时,还不是由蒋梦麟来管理,所以蒋梦麟的这段回忆是不可靠的,存在时间的偏差。
“三蒋”都接触过旧学教育,后来又都到西方接受了系统的教育,蒋廷黻在美国的导师卡尔顿·海斯教授,就是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新史学派“开山宗师”詹姆斯·鲁滨逊的弟子。所以在马勇看来,学成归来的蒋廷黻的回忆录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他的描述比蒋梦麟的要严谨得多,是一部由历史学家完成的回忆录,西方近代史学给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框架,影响了我们后来的学术研究。
自传不会自揭伤疤,
他传会写出新故事
在马勇看来,自传和他传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那就是自传不会讲自己深处的隐私,每个人都会有点隐私,自传能够写出来的隐私一定是不尴尬的事情,别人给他写的传记一般来讲就不会刻意忌讳。尽管中国的史学传统是隐恶扬善,不能刻意去揭传主的伤疤,不能刻意去挖掘传主的阴暗面或者不好的一面,但是也会写出一些新故事,就是在自传中不能讲的故事。
《国士无双:蒋廷黻回忆录》是蒋廷黻退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英文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其中记录了湖南城乡清末到民国的人文变迁,他作为非官派留学生在美半工半读的艰难,还能清晰看到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接触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何影响到其一生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理念。蒋廷黻回忆录中专门写过一篇在清华大学时的闲适生活,每个星期打打网球,带着儿子爬爬八大处。到了官场之后,蒋廷黻很难融入进去,看到别人的勾心斗角,他就觉得不适应,回忆录中可以看出他是很孤独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蒋廷黻发生了影响他后半辈子的婚外恋。据1963年到美国就任“驻美大使馆”秘书的周谷回忆,蒋廷黻后来到联合国任职的时候,他到哪儿开会,他原来的太太唐玉瑞就提前赶到,坐在第一排,向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起诉蒋廷黻要求处理。顾维钧的原配夫人黄蕙兰在回忆录中也生动记载了唐玉瑞不屈不挠“维权”的场景,“她眼见婚姻无可挽救,于是背上一块标语牌,站在联合国大厦之前,向公众宣示她丈夫违法重婚……又写信给我,问我能否安排与罗斯福总统的遗孀见面”。以蒋廷黻的声望、地位和影响,这样的尴尬注定会给其后半生造成重大困扰。马勇说,在自传中能读到蒋廷黻在清华的优雅生活、和太太在轮船上的浪漫婚礼,但婚外恋在他的自传中是根本看不到的,研究者只能凭借别人的回忆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更能看出其人性与这一代人的复杂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许恺玲)11月12日,2016“金立杯”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第十八轮比赛战罢。本轮山东景芝酒业队做客北京与民生银行北京队展开厮杀,结果山东队仅范廷钰胜彭立尧,最终1:3告负。本轮山东队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