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涩”少女于书的脊背处联成一体两面:封面上的肤色和几个花朵呈原生色,少女倾身俯看,眼光落在书名上;封底上像其投射的影子,呈黑色,少女眼光则罩在“内容提要”上。这就是《花开两面》一书的封皮包装,具象而单纯的元素,读者一看即可大体会意该书主题——不像时下一些书的封皮,图饰抽象得怪里怪气,令人费解。该书作者陈倩,留着一头精简的短发,随心而不随意的服饰,她那神情,酷似封皮上的少女。其实,她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已不属“青涩”之列。然而像其这本处女作中集选的文字一样,经过十多年的积淀与洗练,青涩中倒保存和增多了几份可贵的清纯。
因为清纯,心存敬畏。对每个作者来说,敬畏的对象首先就是广大读者,因为他们不仅是读你的对象甚至粉丝,而且是你作品的鉴定者和审判官。“花开”的作者,毫不“显摆”,不以“作家”自诩。诸如,掀开书面,见不到许多新书中亮名号、炫“成果”——不排除忽悠读者之嫌的“作者(家)”介绍,而只见行文中以“小女子”自称,恭请读者“且听小女子一一道来”;在读者面前,所讲道理所有感受,又自嘲为“假正经”,“痴人乱说”,“流年”的经历和“趣事”,不敢高调声张,唯愿在“静默”中“流”过——凡此,不惟是自谦、调侃,更含有对读者的敬畏;而由于敬畏,所以小心、谨慎,正如在其《后记》中自白,“笔下字字句句皆是对这个世界的小心碰触”,恰似一个初出家门的“邻家女孩”,步履神色中透出一种清纯。
因为清纯,不失率真。“花开”作品属文艺性随笔,快人快语,篇幅较短,特点在一个“随”字:随缘而起,随兴落笔。题材、内容、随遇而选;绘形、叙事、议理、抒情,随意而用。一如这个“邻家女孩”,初入社会,上班之外,或逛街,或会友,或茶叙,或回家看电视,情随自便;但与同龄“上班族”不同者,爱读多思,拥有文学气质,故而生活缺失,内心富有;见闻浑浊,我自清醒。虽是漫思遐想、意惹情牵,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主见。诸如,那些自嘲为“假正经”“非知己”的见识和“痴人乱说”的影视评介,其实是些正儿八经的人生启悟、爱情诫辨和审美观感,其中,不乏新鲜感受和独特见解。尤其是那些以女性视角对爱情密码和女性婚恋心理之谜的解析,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非为有所体验之女性作者莫属。虽是基于“花开两面”富有哲学意味的、有时还带点禅意的理性思考,而其中,特别是在“流年”的回忆中,依然未失率真的性灵:不事矫情,毫无虚饰,包括自己的稚拙、苦涩、“成长的烦恼”,甚至还有感情隐私,虽为表达需要,但其坦率天真之态,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在评介《顾城别恋》中指名道姓的坦言,在这世上“有过两个透过文字而为我所爱的男子”,在《发》中透露自己仅留过耳短发的感情秘密:“他连你的人都不想要了,还稀罕你为他留多长的头发”,等等。因而,通读各篇,那些闪见在特定环境下的简笔写真,颇有文采的娓娓思辨,随时泄露的女儿情愫和成长的片段轨迹,遂使这个“邻家女孩”在读者心中联缀成了一个相对完整、身心透明的艺术形象。
还是因为清纯,所以透明。思想透明,情感透明,文字也透明。也如作者在《后记》所言,“花开”中,“无论粗砺的,柔软的,疼痛的,欣慰的,都是独属自己的感受”。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出生成长的“新生代”,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独属自己的感受”连同表述这些“感受”的文字,折射出的固然也是“独属”现实的色光,但却融进了许多传统元素,故而沟通并照亮了认读的“代沟”,即使是前辈读之,也会文无障物,意无怪浊,目光所及,透明到底,不能不为之抚卷点赞,或会意微笑,当然——也偶会皱眉指叹。那感觉正如游览作者童年眼中的荆河:虽非名川,一样从历史中流来,“目光可以穿透水流看到水下警觉游动的幼小鱼苗,可以看见长了薄薄绿苔的圆石子,踩在石子上会打滑,可水那么清浅,跌一跤似乎也不怎么可怕”。由此,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当年勉励年轻作家类似论述:一条小溪,浅而清,让人容易看清流水底下的情景,不像烂泥塘,深且深了,谁知道死水底下藏着什么,这才可怕。
看来,当前宁可远离烂泥塘而亲近小溪。谓予不信,请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不妨看看这位“小女子”在其处女作中是如何演绎“花开两面”的。
新闻推荐
2016年,在这个金风送爽的秋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赵彬砚带着她的全新单曲《只如初见》、《丝路梦寻》华美来袭,一时间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宠儿。这首《只如初见》的词曲均出自于青年钢琴艺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