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倩
今天是我们的节日——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
风雨不改,《广安日报》每天呈献给470万广安人民。这份油墨馨香的报纸背后,凝聚着报人的辛劳和汗水。
我们骄傲与自豪。这是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责任与使命的事业:一支劲笔,弘扬正气、鞭挞丑恶、为民立言、讴歌时代,留下历史永恒的瞬间。你看,我们从不停歇,从不止步,为时代进步呐喊鼓劲,为发展建设建言出力,为人民幸福奔走疾呼。
我们执着且坚定。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以新闻贡献社会的基本价值从未消失,推动社会进步的职业使命永不改变。我们依然怀揣梦想,继续爱着这份充满挑战的职业。新闻的理想,继续在我们手中薪火相传。
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我们,将继续前进。
广安经济建设成就,有党报的一份功劳
9月22日,第二届中国报业新闻社会活动融合发展论坛上,一个好消息让《广安日报》全体员工欢呼雀跃——本报“追寻小平足迹”大型采访活动荣获第二届中国报业新闻社会活动案例特等奖。
作为地市报社,比肩人民日报社、参考消息报社、光明日报社等传媒大咖,这个大奖,在我们心里,自然是沉甸甸的。参与采访的23位记者,对“追寻小平足迹”那段光荣而艰苦的时光,至今难忘。
2013年,市委书记侯晓春提出新闻媒体“要围绕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加大宣传力度”的要求。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9周年之际,本报特派4个采访组,先后分赴全国14个省、市、区,在邓小平同志曾经战斗、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开展“追寻小平足迹活动”,持续推出系列采访报道,发表文、图稿件300多件。
这历时一年,行程近10万公里的采访活动,尽管艰苦却收获颇丰。在缅怀邓小平同志的同时,采访活动让全国更多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了广安,展示了邓小平家乡的巨大变化和广安人民奋力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风采。新华网、人民网等百余家媒体对稿件进行转载,中宣部《三项学习教育通讯》刊文推介,《中国新闻出版报》浓墨重彩地报道……好评如潮,《广安日报》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我们并没有就此止步。
广安市全域开展“洁净水”行动之时,我们开展“洁净水行动浙黔行”大型采访报道活动,千里奔赴浙江省和贵州省的治水先进地区,发回治水新理念、实举措、好经验。侯晓春充分肯定:“广安洁净水,有党报一份功劳!”
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历时数月,对广安的抗战历史进行大梳理,对仍健在的抗战老兵进行抢救性走访,隆重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特刊”。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前夕,我们派出采访组重走长征路。历时月余,我们克服路途险恶、高反严重、语言不通等诸多困难,追寻红军足迹,体验长征艰辛,重温红色记忆,感悟长征精神。本报“重走长征路”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报纪念特刊以及60余篇(幅)新闻专稿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此次新闻实践活动得到中国报协、共产党员网、四川组工网的肯定和推介。
中国(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暨川东北经济区投资贸易大会、第16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6华蓥山旅游文化节、心里程教育·2016广安国际红色马拉松赛……每一个重大主题活动,我们无一缺席。
地方党报的影响,体现在对党和国家重要节点、重要工作的把握和主题宣传上。只有紧跟时代热点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并不断发声,才能更好地传播党报声音,彰显党报力量。广安经济建设成就,有党报的一份功劳。而《广安日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因此而大大跃升。
我们的新闻报道,影响着越来越多读者
“新闻报道必须接地气!”这是每周星期一业务例会,社领导强调最多的话。
新闻报道接地气,就是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及时反映群众自己的事、身边的事、关注的事、想知的事,让群众产生共鸣,视党报为良师益友,自觉关注、关心党报。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图为论坛会场。本报讯11月21日下午,以“低碳智慧,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第三届低碳·智慧城市发展国际论坛在广安市举行。来自全国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知名商协会、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各领域的知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