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聚东(1506-1575),字孟启(起),号星泉,广安州人,生于明正德元年(1506)三月二十三日,由举人历任高邮、泰安、兴国三州知州。始祖郑友直,山西人,任四川佥事,去世后,其子迁居广安。其祖父郑恺由举人历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诰授朝列大夫。其父郑珍,由选贡任黄陂县主簿。
郑聚东的家世虽然有声望,但一直为官清白,并无太多财产。夫人辛氏之前一直居家纺织,以资助他读书,才得以完成学业,直至在国子监做博士,在学生中间非常出众。当时的督学王浚川和甬川张咸才都认为郑聚东才学出众,考试判为第一名。明嘉靖十六年(1537),聚东为州县地方官推荐至京城参加殿试,但考了多次没中。后来,他就去吏部获选为高邮知州。高邮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地方,那里的老百姓苦于贪官污吏的搜刮。他上任之后就免除了所有的苛捐杂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有一次,当地的缙绅吴某因故想杀了他的儿子,但这并非吴某儿子的罪过,郑聚东就过去讲道理,后来两人和好如初,其乐融融。他又把那些有疑问的案件找出来重新审理,因此而洗罪活命的达44人,牢狱都为之一空,人民生活安定。不久朝廷又改命他去泰安为官。高邮数千人集聚在官邸前,都想把他留下继续治理高邮。朝廷听说后,明世宗让吏部商议,吏部认为不能接受高邮人的请愿。当时山东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民间甚至有易子而食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去做强盗。山东的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让郑聚东来掌管军事,处理平乱事宜,聚东将起义军主帅李自明围困住,其余的强盗也就随之而平定了。
当时有个名叫陶仲文的道士得到皇帝的宠爱,派往山东泰山去做法事。他私下里跟聚东说:“宰相严嵩刚刚得势,得皇帝宠幸,主持政务,你如果跟他结交的话,你的仕途将会非常顺利,为什么要把自己局限在此做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呢?”聚东谢绝了他的好意,并对他说道:“我这个人生性憨笨率直,不能委曲自己的志向迎合那些达官贵人,来获取富贵。”陶仲文听说后,脸上显出惭愧的神色。
陶仲文在泰山上做法事所用的香火费,御史沈某贪污了一些,想讨好聚东,对聚东说:“泰山难道不是你藏在外面的一座宝库吗?”聚东把这笔钱财扣了下来。沈某对此非常怨恨,便造谣中伤聚东。
吏部计划要把聚东改派到江西兴国县做官,但又有数千泰安人聚集在他的官邸前,想留他继续治理泰安。世宗皇帝把这件事又交给吏部商议,吏部还是没有答应泰安民众的请愿,而把他派往江西去了。当时江西兴国县的刘氏和瑞昌县的王氏两家因积怨时常发生械斗,长达二十年之久,官府都不能阻止他们。他们听说郑聚东来了,都惶恐地说:“这不就是那个高邮和泰安老百姓都想留下的郑先生吗?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消除我们的旧怨,非要把我们的丑事留给这个好官呢?”他们感到羞愧,也就不再交兵了。
聚东在兴国县做官三年。有一天,他命人摆好酒席,备好乐器,他一边饮酒,一边击缶歌唱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感叹道:“我做官不能搜刮百姓来满足自己,又不能迎合那些达官贵人,为什么还要留在这里辛勤地办事,徒令柴桑的陶渊明笑话我呢?”当日他就留下官印,挥袖离去了。兴国县的民众知道后,又聚集数千人来到江西的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要求留下郑聚东继续治理兴国县。这两部门的长官都认为郑聚东是难得之才,但又不能强留他。
有人跟郑聚东说:“你这样一肩行李就归老家去了,没能为后世子孙留下余地啊。”聚东笑着说:“我看那些身价千金、负载着无数财富的人,往往还没活够就中途因故而死掉了,还不如我这样两肩空空呢。”
聚东回到家乡后,根据四季景色的变化兴建了园子,在里面休息游玩。有客来了,就在里面下棋、喝酒、唱歌,以此打发时间。他的书桌上,只有儒家的六经和诗文史册。白天就督促几个儿子读书,讨论儒家经典与文章。
郑聚东的夫人辛氏非常温柔,一直辅佐他。郑聚东从开始做官直到白头,家里都非常穷困,郑夫人虽然身份尊贵,但穿着荆布衣服仍然非常自在,就像是穷困儒生的老婆那样,知道的人都认为正是他夫人才能有助于郑聚东的廉洁。
郑聚东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孩子,常常为之感到寂寞无聊。夫人就对他说:“你的品德如此高尚,但家里居然没有人能继承你的香火,是上天降祸于善人啊。像你这样的人,应该要有孩子。”于是就为他娶了马宜人、崔宜人二妾,并生了三个孩子。
聚东暮年对三个儿子说:“我们家几代以来的产业都只有一肩行李,你们三个人就有六个翅膀,不用担心困厄的家境,只是不要为了追求出人头地而败坏我们家的名声。”
郑聚东卒于明万历三年(1575)四月二十九日,享年70岁。从明穆宗到万历皇帝,聚东多次得到过朝列大夫的官衔,其夫人辛氏被封为恭人。 (市地志办)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10月28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27日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各地区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