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还没完,《哈佛中国史》又来袭
卜正民
近年来,国外学者撰写的中国史,越来越受到中国读者关注。比如卷帙浩繁而内容专深、至今没全部完成的多卷本《剑桥中国史》系列和较为简单的一卷本《剑桥插图中国史》等。尤其是日本讲谈社的《中国史》系列,被引进国内出版后,在2015年引发不小的阅读热潮。
2016年10月,一套由西方学者撰写的中国史在中国正式出版,引发新一轮读史热潮。这套书是由海外知名汉学家卜正民教授主编、哈佛出版社出版的“(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哈佛帝制中国史”,中文译为《哈佛中国史》。
很多人认为,国外写的中国通史,不同于中国久已习惯的历史观念、叙述方式和评价立场,让看惯或读厌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读者感到惊奇和兴味。海外学者努力解析中国文化密码的努力,有助于我们获得一种崭新的看法。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该书在许多历史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质疑。也许有的问题是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从未认真细致考虑过的。
让专家点赞又被大众读者所理解
《哈佛中国史》书系共6卷,包括《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挣扎的帝国:元与明》《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书系由享誉世界汉学界的史学大家卜正民(负责元明卷)担任主编,与陆威仪(负责秦汉、南北朝、隋唐3卷)、迪特·库恩(负责宋代卷)、罗威廉(负责清代卷)3位同样各有绝学的一流历史学家共同完成。
全书时间上自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天下,下至20世纪初清朝终结,写了中国历史上6个帝国时代、2000多年跌宕起伏的荣辱命运史。由于这套书详略得当,文笔一流,见识可靠又有新颖之处,在西方被很多高校指定为中国历史课程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2016年10月首次引进中国出版市场后,又得到国内史学界同行和广大历史爱好者的盛赞:“继《剑桥中国史》之后,反映50年来世界中国史全新研究成果、代表世界中国史研究较高水准的21世纪全新中国通史。”
海外研究中国史的庞大书系被引进中国,这不是第一次。《剑桥中国史》就是一部在世界上极具影响的国外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著作,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正清、崔瑞德任全书主编。该书系由西方学者撰写,沿袭西方汉学研究一贯坚持的严谨作风,广泛引用文献材料,注重文献的辨伪和考订。近几年正在被陆续引进中国(该书系计划出版16卷,目前还没有出版完),也引发学界和读者的高度关注。
《哈佛中国史》一经亮相中国,就被爱好历史的读者看出其诸多特别可取之处。比如,体量适中,6卷本不至于太庞大,而令人望而生畏;由于这是专业史学家面对非专业研究的、广泛的知识型读者所写,语言生动活泼,文风简明精悍,不过于学术化,有很强的叙事魅力。
在让专家点赞的同时仍能为普通读者所理解,这对于驾驭此类体裁来说是种难得的本事。国内著名史学家、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葛兆光认为:“习惯于专题研究的欧美学者,对撰写上下通贯、包罗万象的通史,向来抱持谨慎态度,特别是这半个世纪以来,欧美中国学界撰写系统的中国通史并不多……在我有限的视野内,还没有一部通贯上下而又分量适中的中国通史。这套上起秦汉,下至清代的6卷本通史系列出版,或许可以呈现近年来欧美学者较为全面的中国历史认识。”
同行称“确实大开眼界”
葛兆光在翻阅以前中国编纂的一些通史著作,包括从晚清开始流行的夏曾佑、缪凤林、钱穆,到之后成为主流的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白寿彝,以及各种通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后,他注意到,“中国学者撰写的通史,大体都是一根主线(政治与事件)、若干支流(社会经济、对外关系、思想文化),历史主线与各种支流在书中所占的比重大体固定。”
但他在阅读《哈佛中国史》时发现:“当下国际历史学界风起云涌的环境气候、性别医疗、社会生活、物质文化、宗教信仰等各种角度,越来越多进入了历史。虽然这套书还不能说已经是‘复线\’的中国史,但它多少也改变了以往‘单线\’的书写方式。”
在具体的写作中,《哈佛中国史》呈现出一般中国通史写作中少见的新鲜内容。葛兆光举例说:“在几乎每一卷中,都专门设有一章讨论社会史意义上有关宗族、亲属、性别、日常礼仪的内容。其中,像《秦汉》卷第七章《宗族》一节中,借用韩献博、司马安的研究,对秦汉女性与儿童的叙述,不仅展示了秦汉女性在宗族组织和社会生活中的状况,而且也讨论了女性在政治权力角逐中的作用,不仅讨论了秦汉帝国儿童的生命、寿夭、健康,还通过儿童讨论了孝道与政治,这是过去各种通史著作很少有的。《宋代》卷第十二章《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则体现了当下社会生活与物质文化研究的趋向,其中运用考古、图像与边缘文献,讲述有关卫生、装扮、保健与福利的情况,比过去通史提供了更加立体和生动的宋代生活场景,使历史不再是严肃却刻板的单一向度。”
葛兆光还注意到,在《哈佛中国史》中,“物质文化史的影响痕迹也相当明显,元明卷对物华即文物、书籍、家具、瓷器、书画以及欣赏品位与商品市场的描述,都是过去中国的中国通史著作中不太常见的。特别是环境史……卜正民所写的《元明》一卷,用小冰川时代这一因素,贯串了整个13世纪至16世纪的中国历史……把这一点真正有效地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并作为政治变化的重大因素,确实令人大开眼界,也使得历史本身和观察历史都变得复杂化了。”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出自该套书系的主编卜正民。在这本书中,他首次从气候这一环境史的新视角解读元明两大帝国的兴衰,呈现出第一个连贯的生态历史。
为什么对环境和气候如此重视?卜正民在文章中解释说:“在元明4个世纪的历史中,对民众生活经历和政治时运产生影响的最重要因素,正是气候变化。气候虽不能回答历史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我发现要回答元明时期的许多历史问题,不得不把两个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整个世界的寒冷和干燥程度——考虑进来。”
为读者“提供第二只眼睛”
卜正民在该书系总序中,透露了他的编写总体理念。在编写前,他曾告诉3位合作编写者,“请他们引用自己和其他人近期研究的一些成果,这样他们的描述才能够与时俱进,跟上现在的知识脚步。”
《哈佛中国史》仍保留的一个传统是按朝代划分中国历史。卜正民说,之所以这么做,“部分是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更重要的是因为朝代的确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所以,读者会在这一套书中见证朝代兴衰,但也能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像在故事书中那样只看到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
著名历史学教授朱维铮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以回答卜正民身为外国人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何在的困惑:“你想象中国是一个仅有一扇窗户的房间。我坐在房间里面,屋里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在房间外头,只能透过窗户看见屋里的景象。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但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这一点只有你才能告诉我。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
这个比喻给卜正民留下深刻印象,激励着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信心:“朱老师相信,我们的确能够带来些什么,而且我们拥有一种中国人无法依靠自身开辟出的观察视角。因为我们对中国的观察,受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经验影响,而这些经验是中国人所没有的。听他说着,我不禁想起一句俗语:‘中国人用两只眼睛观察世界,欧洲人只用一只眼,其他地方的人则都是瞎子。\’我相信,朱老师是觉得他这一代的中国学者只睁开了一只眼,而外国历史学者正好为他们提供了第二只眼睛。”
在《哈佛中国史》的总序中,卜正民开篇就提到这个比喻,并说“现在我邀请你们走进这个中国历史的房间,而4位学者正站在外头观察它。我希你会同意,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些你会错过但值得留心的东西。我还希望我们发现的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励中国读者用自身的内部观察视角来检视中国的过去与未来。”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绘图 司婉靖
值得读的史书还有以下这些
除《哈佛中国史》这套书,还有不少值得读的史书。比如《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这是印度国父尼赫鲁带着政治家的洞察力和道德情怀为女儿写就的世界史。还有中国历史学者钱乘旦主编的《英国通史》。英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现代化国家的之一,了解英国的发展史,可以对了解现代化的进程、反思现代化遇到的难题有所帮助。《中国思想之渊源》是美国流传已久的一本介绍中国早期思想的必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海外的汉学家对我们的理解深入到了哪个程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书是印度国父尼赫鲁写给女儿,更是写给全人类下一代的世界通史。从文明的起源到20世纪,博学的尼赫鲁跨越8000年的人类历史,讲述了罗马、波斯、印度、中国、阿拉伯、土耳其、西欧、俄国、美国等伟大文明的历史命运。
从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到成吉思汗、拿破仑,再到列宁、甘地、凯末尔,众多伟人用思想与行动改变了世界。尼赫鲁拨开他们身上的光环,中肯地评析了他们的功过得失。
在尼赫鲁的讲述中,历史不是一连串枯燥的名字与日期,而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跌宕起伏、历历在目的往事。在他笔下,过去的激情重新复活,每个时代的悲叹与呐喊再次响起。
更难得的是,这也是一部以伟人的政治洞察力和道德情怀书写的世界史。尼赫鲁看到,古往今来,人们反抗着世界的不公,为了更好的社会与生活而奋斗——自由、公正、平等、幸福……崇高的人文理想逐渐被实现,但人们始终驱不散战争与奴役的阴霾。我们的世界将何去何从?“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英国通史》包括自远古至2016年英国公投的历史,是对近年来中国英国史研究的总结,也是迄今为止一部多卷本的英国通史,代表了中国学者英国史研究的话语方式和话语体系。
写作方式上,充分吸收中外英国史研究的既有成果,细致描述英国历史的轨迹,在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外,本书突出社会生活的叙述,还原历史上英国人的生活状态,是一部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英国通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该书是美国流传已久的一本介绍中国早期思想的必读书,以流畅明晰的笔法、高超的见识和深厚的文化比较的功力,对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进行了简明精妙的介绍。
又以宏观的话题,如宇宙论、世界观、知识论、政治哲学、人性论等贯穿在对这几大学派的的介绍和分析中,既高屋建瓴,又曲尽其妙,是大家小书的典范。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特朗普想赢希拉里年近70岁,特朗普今年刚好70岁,这两位美国老人的一场举世瞩目的竞聘,搅动世界。特别是当10月28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科米抛出“重弹”——重启邮件门调查以来,希拉里和特朗普两人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