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网红葱油饼店再度重开,店铺从上海茂名南路(近南昌路)迁至上海瑞金医院附近的永嘉路上,证照齐全。新店开张以来人气依旧,闻讯而来的食客排起长龙,高峰时达到数百人。媒体实地探访了解到,有黄牛凌晨2点就去排队,并将原价5元一个的葱油饼炒到50元。(羊城晚报)
□蒋璟璟
短暂销声匿迹之后,红极一时的“网红葱油饼店”迅速回归公众视野。新店开张,人气继续高涨、生意依旧火爆。然而,随着众多拥趸接踵而来,不少黄牛也敏锐地嗅到了其中“商机”:排队囤货、加价倒手,这样一套谋利模式,毫无新意可言,却往往最是管用。不得不说,黄牛与网红葱油饼的“结合”并不美好,它不过是商业社会一个由来已久的无奈故事罢了。
爆红的葱油饼,经黄牛一番翻云覆雨,“身价”一下子就暴涨了近十倍。对此,你可以理解为“市场供求格局使然”,也可以看作是“不法之徒投机取巧”。从本质上说,黄牛付出时间成本排队来囤积商品,并将之高价卖给“不愿等待”的买家,这同样也是一个“付费换取服务”的交易过程。
的确,“黄牛”现象是市场自发生成的产物,也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可是,这场黄牛和葱油饼的联姻,还是不免令公众唏嘘慨叹。曾经,人们以为发现了一段平民美食的童话,以为重拾了一种亲民的市井味道。只是很可惜,伴随着这家葱油饼店的命运流转,原本草根的葱油饼,最终也不可避免地落入消费社会、商业社会的“套路”之中,继而一步步变得不可识、不可近。
尽管店主维持了葱油饼的本来定价,可是市场的“衍生反应”毕竟谁也无法掌控。令人绝望的排队长龙,被黄牛推高的夸张定价,这一切都表明,所谓的“葱油饼”,早已不是从前的身边美食、邻里味道。它成为了“都市快食”的又一明星成员,成为被神话了的城市吃货地标,成为了一群“生活家”自我标识、自我展示的表演道具。
黄牛逐利而来,很大程度上说明,某件商品的供求格局存在着扭曲。诸如葱油饼等特色小吃,很容易在海量的“追捧者”面前迷失自我。而这,几乎是所有市井美食神话的宿命。爆红之后,那种从容的生产节奏、那种亲和的买卖场景将不再复存。于是,在漫长的排队之后,在超高的价格之下,消费者的预期和要求被无限推高。直至最后,十有八九以一句“不过如此”而败兴收场。
我们总是在发掘着美食童话,却也总是在摧毁着美食童话。街头巷尾的神奇味道,总不免泯然于狂热的追捧和市场的算计之中。
新闻推荐
9月,顾客在香港一家店舖用支付宝付款购物。支付宝从今年10月起正式面向香港用户推广电子钱包。9月,香港,顾客在商场购物。目前,支付宝已在香港接入超过8000余家商户。到了一年一度的“剁手”节。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