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继在新家里做家务。□黄建玲 本报记者 贺欣 文/图
11月14日中午,石继下班后回到位于仁和区云盘路12号的家中。一进门,他就直奔厨房开始做饭。“你才下班,还是我来做吧。”妻子刘方拖着病恹恹的身体站在厨房门口说。“没事,现在又不像以前,做个饭还要跟别人抢公共厨房,我一会就做好了,你去歇着吧。”石继说。
不一会儿,石继做好了饭,两个孩子也放学回到家,一家四口坐在客厅里开始吃午饭。石继边吃边四处瞅,对于这个搬进来还不到一个月的新家,他似乎总也看不够。也难怪,自打结婚后,石继一家人都是四处租房住。这次搬进了政府提供的廉租房,总算是结束了居无定所的日子,他的兴奋劲儿可想而知。
在大河中路街道大河南路社区,石继一家属于典型的低收入家庭。他原来在五十一木漆厂上班,2000年单位改制下岗,此后一直靠打零工谋生。结婚有了孩子后,石继一家还是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多少年了,我们都是租房子住,全家就生活在两间30多平方米的单间房里,没有厨房厕所,连做饭都只能和别人共用公共厨房。”石继说。
从2007年起,仁和区开始实施廉租住房政策,这给像石继这样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带来了解决住房问题的希望。2010年,石继第一次申请廉租房,但由于房源少,经过摇号未能分配到廉租房。今年4月,石继再次申请,终于如愿分到了位于云盘路的这处新建廉租房。
10月12日,领钥匙那天,石继一家可高兴了,一拿到钥匙就到新房子参观。在50平方米的新房里,厨房厕所一应俱全,还经过了简单装修,这令石继非常满意。当月20日,石继一家人就搬进了新居。
住进廉租房,为石继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原来我们在外面租房子,一个月要花500元,而廉租房只要50元,条件还好得多。”石继说,如果不是廉租房政策,他这辈子恐怕都住不上新房子。
大河南路社区低保户姬玲同样是廉租房政策的受益者。姬玲本人无工作,爱人长期患病失去了劳动力,还要供养上小学的孩子,一家人全靠低保金和在小区摆理发摊维持生计。因为没有住房,姬玲已记不清搬过多少次家了。“租别人的房子住,就像是寄人篱下,随时都有可能搬家,根本没家的感觉。”姬玲说。今年4月,在社区的帮助下,姬玲顺利申请到了廉租房,与其他184户跟她条件类似的无房户一起搬进了位于云盘路的新建廉租房。
自2007年实施廉租住房政策以来,仁和区共建成公共租赁住房1300套,其中993套已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未来,仁和区还将继续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做到城镇低保和低收入无房家庭住房保障的全覆盖。
新闻推荐
2016农业信息化高峰论坛日前在云南昆明举办。中国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论坛上表示,要尽快形成统筹线上线下农业发展的推进思路,大力推动互联网与“三农”工作融合,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屈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