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实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颁布的2015版《中小学生守则》,拟定了《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相比十多年前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新拟定的“浙江版”增加了不少内容,其中包括了“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据报道,“浙江版”征求意见稿增加这些内容,首先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中,孝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让小学生记住父母生日,就是尽孝心,就能弘扬传统孝道了吗?孔子说:“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对父母的孝,是孝在小处的体现,儒家传统的“孝”,是一个更广义的品德概念。而在具体行为上,孔子在《孝经》里也讲,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强调的也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远比表面上的行为更重要。尽孝不是套路,并不是说,给父母最好的物质条件、顺从父母就是孝;对父母的孝顺,不能以牺牲是非为代价。
当然,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记住父母生日”也许是个容易操作也容易引导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从这里起步,成为学习和践行传统孝文化的一个开端。可是,从根本上说,“记住父母生日”这样的规定,舍本逐末,离守则制定者的初衷也相去甚远。
说来说去,如此明显的“套路”出现在守则里,最大问题,可能还是我们大多数成年人,包括征求意见稿执笔者,对于当今时代到底什么样的具体的日常行为才能体现“孝”心里没数。“常回家看看”就是尽孝吗?父母逼婚你无动于衷就是不孝吗?面对孝这个字眼,在时代和价值观巨变之际愈发模糊的面孔,成年人无法自处,才弄出了一个连自己都做不到,还让小学生去做的规定。
依我看,与其拼命往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上靠,还不如就事论事,从浅显、日常的道理开始讲。
—— 据《南方都市报》 麦嘈/文
子女能记住父母的生日,应当说是子女有孝心的一种基本表现,也是子女在父母生日时送祝福和礼物的前提,子女给父母过生日更是沟通亲子感情的一个纽带和平台。
然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为人父母的一方,不管年纪多大,始终都把子女的生日记得清清楚楚;而很多子女却总是记不住父母的生日。这不免令人感到悲凉和心痛,以至于父母的生日已经成为学校招生、企业招工的一道并不少见的面试题。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信念。孩子对父母的感恩,固然是要发自内心,但也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记住父母的生日”写进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实质上是强化学校教育中的孝道教育,是要从小传递子女要孝敬父母的孝道理念。子女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在父母生日时,能主动表达感恩之情,这样的行为规范通俗易懂,实现了与中小学生心理和能力相接轨。而且,这让孝道具体化、细致化,比起一些空洞的说教,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非常接地气,便于学生执行和遵守,这是“记住父母生日入规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要防止另外一种现象,不能把“记住父母的生日”变成了一道中小学生死记硬背的作业题,就像“子女给父母洗脚”成了硬性任务一般,如果徒具形式不走心,那就失去了传递孝道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记住父母的生日,让孩子能够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应当是引导孩子用心去记,而不是逼孩子当家庭作业去背诵。
—— 据《长沙晚报》 张立美/文
新闻推荐
云南省统计局近日通报云南省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云南省实现生产总值9536.94亿元,同比增长7.6%,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