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花村人
(接上期)李立朴《许浑研究》的图表4:许浑、杜牧诗歌题材分类统计表:许浑诗首,杜牧诗只有首。陈允吉校点的《杜牧全集》,收杜牧诗却是首,其中《樊州文集》首,《樊州外集》首,《樊川别集》首。不论是李立朴的首,还是陈允吉的首,都不包括杜牧的《清明》诗。
在康熙五十二年()清圣祖仁皇帝玄烨《御选唐诗》里面,许浑的诗是首,杜牧是首。具体内容是:
一是五言律诗:许浑是《严陵钓台泊贻行侣》、《赴阙题童关驿》、《早秋》、《南楼春望》、《晚泊七里滩》、《送段觉归杜曲闲居》、《忆长洲》、《江行》、《早登故山作》等9首诗;杜牧只有《禅智寺》1首诗。许浑与杜牧五言律诗的比例为九比一。
二是七言律诗:许浑是《咸阳城西门晚眺》、《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鹤林寺中秋習元月》、《观章中丞夜按歌舞》、《赠茅山高拾遗》、《送萧处士归缑岭别业》、《送韦秀才》、《送郭秀才》、《送张尊师》、《再游姑苏玉芝观》、《夜归驿楼》等首诗;杜牧只有《同赵二十二嘏访张明府郊居联句》、《残春独来南亭寄张祜》2首诗。许浑与杜牧七言律诗的比例为十一比二。
三是五言绝句:许浑是《雨后思湖上居》、《闻歌》、《思天台》、《早春怀江南》等4首诗;杜牧只有《盆池》、《有寄》2首诗。许浑与杜牧五言绝句的比例为四比二。
四是七言绝句:许浑是《客有卜居不遂》、《谢亭送别》、《缑山庙》、《送宋处士归山》、《寄桐江隐者》、《守风淮阴》等6首诗;杜牧有《朱坡》、《江南春》、《长安晴望》、《赠朱道灵》、《清明》、《汉江》、《山行》、《秋夕》、《寄扬州韩绰判官》、《宣州开元寺》、《赤壁》、《洛阳秋夕》、《念西游》、《江》等首诗。许浑与杜牧七言绝句的比例为六比十四。
我为什么要这么详细地将许浑与杜牧的诗题写出来呢?这是因为:
一是从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角度来分析,不仅能看出康熙《御选唐诗》的用意,而且为有兴趣研究许浑与杜牧的学者提供一些线索。
二是从许浑与杜牧被选诗数的比例可以看出,许浑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明显比杜牧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占优势,尤其是许浑在律诗方面更占优势。但是,杜牧的七言绝句比许浑的七言绝句占有优势。而杜牧的《清明》诗,是属于七言绝句;杜牧的《寓言》诗,也是属于七言绝句。从诗的体例也可看出,《清明》诗的作者,是杜牧,而不是许浑。
三是从康熙《御选唐诗》,选了许浑首,比杜牧首多出首,由此可以看出,南宋刘克庄当年的担心是多余的:“樊川有《续别集》三卷,十之八九皆浑诗。牧佳句自多,不必又取他人诗益之。若《丁卯集》割去许多杰作,则浑诗无一篇可传矣。”(《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之一百七十三)
四是胡可先同志在《杜牧研究丛稿》中,多次引用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序》和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的一些说法,加上自己所称的考证,不仅说除裴延翰《樊川文集》外,“大多或全部为许浑诗”,而且还说《清明》诗的作者是许浑,尤其说《清明》诗中“牧童遥指杏花村”,不在安徽贵池,也不在山西汾阳,而是“应在蒲州,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我在想:假如胡可先同志看到《清明》诗作者是杜牧的十条理由,尤其是看到康熙《御选唐诗》,会不会出新意,改变过去的看法呢?
二十八、蒲城墅居叶障目
胡可先同志在《杜牧研究丛稿》第页中说:“《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何处呢?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诗所言‘微雨杏花村\’给我们提供了线索。《清明》诗为许浑作,其诗两处提及‘杏花村\’,当是专名,而非泛指,又应在一处,不可分为二地。其地望即在蒲城。”这段话,不仅“《清明》为许浑作”靠不住,而且蒲州“线索”等都有问题。
首先,我国杏树分布很广。因为有杏树、杏花,再加上有人居住,所以全国杏花村很多。如山东省梁山脚下,有一片杏、桃、柿、梨间植,绵延十余华里的果山林,便是《水浒传》中的“十里杏花村”。在唐朝,不仅在白居易的诗中“洛城东有赵村,杏花千余树”,而且在杜牧、许浑、薛能、温庭筠等人诗中,都有杏花村的诗句。如杜牧《清明》七言绝句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五言律诗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五言律诗有“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五言律诗有“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杜牧的《清明》是七言绝句,许浑的《下第归蒲城墅居》、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温庭筠《与友人别》都是五言律诗,在格调类别上,明显不同。这算什么“线索”呢?这算什么“专名”呢?关键是大前提错了,即“《清明》诗为许浑作”这个前提错了,后面就是一条死胡同走到黑。
其次,蒲州提供不了杜牧或许浑有关《清明》诗及杏花村的实证和佐证材料。
第三,唐人杨巨源,是蒲州人,反证《清明》诗中的“杏花村”不在蒲州。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有杨巨源介绍:“巨源,字景山,蒲中人。贞元五年刘太真下第二人及第。初为张弘靖从事,拜虞部员外郎,后迁太常博士、国子祭酒。大和中为河中少尹,入拜礼部郎中。巨源才雄学富,用意声律,细挹得无穷之源,缓隽有愈永之味。长篇刻琢,绝句清冷,盖得于此而失于彼者矣。有诗一卷,行于世。”李立朴同志《唐才子传全译》卷第五有“蒲中”注释:“据《新唐书·地理志》三,蒲州,开元八年()改河中府,当年又改为蒲州,乾元三年()又改为河中府。唐人府、州二名皆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在《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三中,有杨巨源小传,内容与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相似,故不再引。不过,在《全唐诗》中,有杨巨源《题五老峰下费君书院》诗,钱征《唐才子咏九华》一书的上篇第六章“杨巨源题费君院”,已作过介绍。九华山的五老峰,位于二神峰北、狮子峰南侧。费君书院,又名费拾遗书堂,在少微峰下,天香岭西。唐时,为费冠卿隐居旧址。
第四,明人张邦教,是蒲州人,反证《清明》诗中的“杏花村”不在蒲州。明嘉靖《池州府志》卷六记载:“张邦教,蒲州人。登进士。嘉靖四年()任本府同知,威明交著,奸牍蟠紏,一日无遗。除巨猾,厘积弊,每贤士至,虚心延访,咨所宜行,政声赫赫,优奖交下。官至陕西按察使。”明嘉靖《池州府志》卷一又载:“杏花村,在城西里许。杜牧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旧有黄公酒垆,后废,余井圈在民田内,上刻‘黄公广润泉\’字,嘉靖间,同知张邦教访置教场前,立亭表之。联云:‘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郎遂《杏花村志》记载:“张邦教,蒲州人。由进士官池州郡丞,威明交著,每遇贤士,虚心延访,以咨所宜行。官至陕西按察使。治郡时,留意山水,尝表杜樊川遗迹,因自号曰‘惜花人\’。”
《大清一统志》蒲州府里,有杨巨源的传记,未提及“杏花村”;在《全唐诗》中,杨巨源的诗未涉“杏花村”,却提及池州府的九华山。杨巨源与白居易、元稹属同时代人,略比杜牧早一些。明代张邦教,也是蒲州人,在年代上晚于杜牧。尤其是张邦教在池州府任同知时,保护杏花村的古迹,是作出积极贡献的人,还自号为“惜花人”。郎遂在《杏花村图序》中指出:“嘉靖间,一兴郡丞蒲州张公邦教;天崇间,再兴于郡守归安顾公元镜。”郎遂《杏花村志》卷二,“杏花亭:在演武场前。嘉靖中,郡丞张邦教立。”如果他的家乡蒲州有《清明》诗的“杏花村”,他不讲实话,是不可能的。如果他那样昧着良心去做,又如何向蒲州的乡亲父老百姓交待呢?
新闻推荐
新华社长沙电(记者周勉)湖南省沅江市境内的南洞庭湖区是重要的湿地生态和候鸟的天堂,然而最近几年来,十多万亩人工搭建的非法养殖矮围却将这片湿地分割包围。近日,沅江市政府正式启动“拆围行动”,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