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俊帆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群体,吃饭、走路、跑步、上厕所……这些常人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无比艰难,他们就是残疾人。可就在这些残疾人中,还有一群特殊的孩子,集合了智力、肢体和听视力残疾,这就是“脑瘫”儿童。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月日,记者来到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走近这群特殊的孩子。
调查:名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玲玲,快看,叔叔在给你拍照哦,笑一个。”当日,记者走进康复中心训练室,看到不少孩子在家长的陪护下,由康复老师进行训练。
今年6岁的蒋巧玲出生时大脑缺氧导致脑瘫,父母带她四处求医,今年才来到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孩子两岁时还不会走路,一站起来就跌倒,我们把她送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得了这个病。”玲玲的母亲杨玉芬告诉记者,孩子从小睡眠就不好,经常半夜惊醒,吃饭、上厕所等日常生活全由她照顾。玲玲的父亲在工地上打小工,是全家唯一的经济支柱。为了方便照顾女儿,杨玉芬在康复中心附近和6家人合租了一套房,她每天除了做饭,其余时间便是带女儿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看似简单,其实很难,而且过程相当枯燥、漫长。”正在给玲玲进行训练的康复师李飞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看上去外表正常,但智力发育迟缓,需要耐心去教。“一个脑瘫患儿每天要经过针灸、PT、OT等疗法,在训练过程中许多孩子还要哭闹,我们常常是边哄边训练。”
据康复中心主任肖远飞介绍,该中心开设了PT、OT、ST、培智、感统、针灸、理疗、早期干预等康复训练科目,现有残疾儿童名。
愿望:“只要孩子以后能生活自理就行”
举家出动,背井离乡,负债累累……在康复中心,为了给孩子治疗,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背负着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但为了孩子,这些父母只能默默承受。
“别哭,还有一会就结束了。”在训练室,岁的梁琴芹正在针对腿部肌张力过高进行康复训练。由于疼痛,小姑娘忍不住哭了起来。“肌张力过高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在训练中必须要把僵硬的双腿掰直,还要适当运动,防止肌肉萎缩,整个过程相当疼痛。”李飞解释道。
“我宁愿养个正常孩子,也不愿带1个这样的孩子,实在太累了!”梁琴芹的母亲罗仁杰无奈地说,为了给孩子治病,多年来,她先后辗转重庆、成都、石家庄、北京等地,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可医生的话让她的愿望一次次破灭:“这病无法根治,只能进行康复训练。”
“别人家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可我的孩子还在这里进行治疗,每次想起来,心里就特别难受。”罗仁杰抹着眼泪说,“为了孩子,花再多钱也不心疼,只希望孩子以后能生活自理就行。”
今年岁的肖世平也有这样的想法。为了给女儿治病,她四处求医,每天带女儿爬几百步梯子进行训练。如今,肖世平的女儿已经岁,行走依然不利索。肖世平说,她已经想开了,不求女儿痊愈,只要她以后能照顾自己就行,“这样,等我老了、不在了,才能放心。”
呼吁:让脑瘫儿童得到更多关爱
“对于这些脑瘫儿童来说,他们每天的活动空间多局限在康复中心,社会圈子极其狭小,导致很多脑瘫孩子性格内向,很容易造成自闭、自卑心理。”肖远飞说,“其实,和正常孩子一样,脑瘫儿童也渴望家庭的温暖,渴望得到社会更多的关爱。
“家长应该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多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治疗的信心,也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肖远飞说,此外,要让孩子多接触社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对此,康复中心多次开展亲子户外联谊活动、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等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与家长在大自然中感受浓浓亲情,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康复训练中来,使家庭康复与机构康复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脑瘫儿童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社会是个充满爱心和正能量的大集体,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需要帮助的脑瘫患者,让他们的世界充满关爱和温暖。”肖远飞呼吁。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胡苗胡青青自建关以来,成都海关南充办紧贴企业需求,不断改革创新,支持广安市走出一条渠道多元、产业特色突出的发展之路——2016年11月28日,成都海关驻南充办事处(以下简称:成都海关南充办)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