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对艺术类、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进一步规范。其中,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受到公众关注。
据“新华视点”记者了解,因少数保送生推选中软指标引发的暗箱操作、腐败等问题影响了高考的公平性,多地早已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且在高考加分等照顾性政策上一再收紧。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推行,“一考定终身”和“一把尺子量学生”将被逐步打破,高考保送“瘦身”已是大势所趋。
保送“瘦身”地方已先行先试
教育部近日再次对保送等照顾性政策作出调整,对年秋季及以后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将取消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条件,年起所有高校停止省级优秀学生保送生招生。
这是教育部继年做出减少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政策调整后,对保送政策又一次大“瘦身”。除省级优秀学生外,对于其他特殊学生保送,今年还进一步明确,公安英烈子女按有关规定只能保送至公安类院校,有关外国语中学推荐保送生限额将逐步减少。
据了解,有关缩减针对特殊学生的高考照顾性政策,广东、安徽、江苏等地已先行先试。此外,部分省市目前已公布的招生录取改革方案中,也纷纷对保送生资格做出调整。福建省提出,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强化考生报考资格审核、公示和监督。山东、贵州等地提出,在保送生招生中加强资格审查和有效监管。
“省优”保送指标太“软”易发“萝卜评优”
保送生制度设计的初衷是对高考统考的补充,是给特殊人才的一个通道,是多把“尺子”量学生、对德智体等多元评价的体现。实施以来确实选拔了部分优秀人才进入高校学习。
然而,自上世纪年代开始,由于自由裁量权大,存在暗箱操作,保送生造假、钻空子的案例时有发生,保送生政策执行不甚规范。其中,省级优秀学生推选过程不公开、结果不服众更是广受诟病。
按照流程,省级优秀学生由学校推举产生,然后上报到市、省。但各校的评选标准千差万别,从全国部分学校公示的评选标准来看,仅是对学习成绩的单项要求就五花八门。有的要求有学科成绩的省级奖项,有的仅要求综合成绩排名为上一学年的班级前十名即可,这就给“萝卜评优”留了空间。
除了学习成绩外,对“德”的评价标准,如“遵守纪律,积极参加活动,有突出表现优先考虑”等也十分模糊。省级优秀学生评选条件看似宽泛,但实际上评选范围很窄,一些学校在评选省优、省“三好”的过程中,名额往往是带着“帽子”下来的,普通学生想要争取难度很大。
保送政策收紧后如何遴选特殊人才?
此次教育部公布取消省级优秀学生的保送政策后,各地高中师生、高校、教育招考部门普遍表示,这是增强高考招生公平性的又一大举措。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评价学生的指标更加多元,已经改变了“一考定终身”的统考单一评价指标。在新的高考制度下,统考的比重占整个录取分不足%,其余成绩可以通过“一年多考”获得,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还可以由考生根据自己兴趣和优势自行选择。新华社
以上稿件、图片版权均属水母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水母网”。
新闻推荐
随着春节的日益临近,楼市的降温也开始慢慢出现。根据同策咨询最新数据显示,上周六区楼市2个项目新增供应,新增供应套,面积6.6万㎡。成交方面,六区商住办物业共成交套,环比下滑.3%。YMG记者陆启飞三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