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李 萍(牡丹区)整理:牡丹晚报记者 朱 静
昨日,家住菏泽市牡丹区的李萍向记者讲述了她的家庭故事。李萍介绍,她是回族人,从小在内蒙古自治区长大,多岁的时候才回到老家菏泽。她的爷爷和父亲让她看到了很多美的事物,她要把这些美好传播下去。
爷爷是“回族美男子”
听家里的老人讲,我的爷爷小时候跟着他的父母从外地逃荒逃到了定陶区陈集镇沙海村,这是一个回民村,我们一家六口就在此安家落了户。最初的时候靠种地维持生活,后来老爷爷就推着轱辘车去菏泽城区,走街串巷地吆喝着卖点心。
爷爷兄弟四人,都是一米八五以上的大高头。记忆中的爷爷大眼睛、高鼻梁、深眼窝,是典型的 “回族美男子”。爷爷没文化,但很会说话,当年老爷爷就是看中了他这点,在兄弟四个中把经商的大任交给了他。靠着勤劳的双手,爷爷一家的日子逐渐好转起来,兄弟四个都相继有了自己的房子,并且成了家。
父亲让我感受到“劳动美”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当年岁出头,听说内蒙古自治区招铁路工人,就报了名,跟着乡邻一起来到了内蒙古。当年,父亲被分到了一片根河市得耳布尔镇森林的一个储木场里,负责把从山上拉下来的木头锯成段,然后垒起来方便火车运输。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和其他工人一起抬木头,并且喊着劳动号子。要砍伐的树木一般有十几米高,公分粗。为了给自己加油鼓劲,干活时,大家就一起喊劳动号子“起来了吗?呦嘿;用上劲了吗?呦嘿……”
那时,我感受到父辈人的‘劳动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组建旗袍队,把美传播出去
爷爷和父亲的言行让我感受到了“内在美”,小时候生活的小镇让我看到了 “外在美”。我出生得耳布尔镇,那里属于大兴安岭北段林区,四面环山,有着童话般的美景。每年5月,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映衬着头顶的蓝天白云,美得醉人。我一直喜欢美的东西,大概就是因为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让我对美有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喜爱和追求。
因为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对画画和舞蹈有一种异于常人的天赋。后来我就开始研究旗袍文化,并且专门到青岛学习穿旗袍走秀的步伐,分别学习了时尚步伐和宫廷古典步伐。后来,我在菏泽组建了旗袍队,目的是让菏泽的女人都美起来,这个美不仅体现在外在,内在也要跟着美起来,并把美传播出去。
家史
征集令
为凝聚亲情和乡音,本报推出家史栏目,挖掘记录一个个家庭传承发展的故事。市民可以通过口述或者投稿的形式参与,抒写家族历史,也可讲述家庭趣事。
投稿邮箱:@qq.com。
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