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随想录》
作者:巴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黄昏萧瑟,暮气渐渐笼罩着原野,我坐在老屋门槛上,偷偷哭泣,为萧珊,也为小狗包弟,我甚至不知道是巴金文本的使然,还是我内心的柔软。
那时对于巴金,我仅仅知道他是《激流三部曲》的作者。接连几个晚上,我艰难地行走在《随想录》的字里行间。真是艰难的,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初阅读过程的异常缓慢,兴许眼睛在接触了过多前所未见的残酷与震撼时,大脑也会变得凝滞。
1978年12月1日,上海笼罩在初冬的微寒中,年近八十的巴金颤巍巍地写下一篇《谈〈望乡〉》,自此,老人正式启动了《随想录》的写作,直至1986年8月20日。八年光阴,就是一个人文学生涯的八年抗战吧,这一过程想必痛苦而漫长。
直到今天,这五卷书,对于巴金或者当代文学史,都是一部不可忽略的作品。这已有学者作了大量论述。在我看来,《随想录》并没有达到当代散文创作的最高山峰,但它是特地环境下一个作家对历史与心灵的解读,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见证了作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表现其在人生反省中的自我觉醒。可以说,那是巴金的精神自传,也是他用真话揭露文革的一个纸上博物馆,其现实意义也就不言自明。
我太年轻了,无法见证当时社会各界的反响,好在这些于一本经典之作并不重要。
有评论家说《随想录》过时了,我情愿他们是对的,我也希望《随想录》能完成它的使命,这样我们社会就能多一些美好。但老人在《随想录》中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的现状,今天真有进步么?他集中批判的“长官意志”,又可曾得到彻底改变?
没有对理想的追求,没有对人生的探索,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晚年的巴金也许就不会动笔写这本力透纸背的大书了。不是谁都可以回忆痛苦,不是谁都愿意对自己深刻反思,从某种意义上说,《随想录》就是巴老真实人格塑造的一个过程吧。
《随想录》重点是随想,但归根是录,记录。《广雅·释诂三》云:录,记之具也。《后汉书?章帝纪》云:融为太尉,并录尚书事。这个录是总领的意思。《世说新语·政事》说陶侃在做荆州刺史期间“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这里的录指的是收集收藏。《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里的录却是惦记了。过去的旧人旧事忘不了,这里有一份眷恋。
有人说,巴金写旧人旧事,文人之叹也有史家之思,还有对人性美质的向往,一篇篇文章平白沉郁,又清秀又智慧,严明深切,非虚妄之作。《随想录》虽为实录,不少篇章亦为旧梦重温,其中生死离别,自然情切,有无量悲欣。
《随想录》时期的巴金,是智者是仁者也是长者尊者。谈起自己,写日常的冷暖,怎样的麻木,怎样的怯懦,怎样的后悔,失落、逃逸,笔锋正而直,丝毫不带斜风细雨、王顾左右。世人写巴金,往往仰视惊叹,巴金偏偏以平常之心平常之情平常之笔写世俗中的人和事,朴素的力量,最有力量。
(作者为洛阳市一高高三二班学生)
新闻推荐
自称所持枪支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