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锋
每当到了冬天,万物趋于安静的时候,大地的筋骨就赤裸裸地显露出来,山峦、河川、沟壑、麦苗、房舍……一览无余,平淡而又萧瑟。空旷的原野上,凛冽的寒风中,人们包头缩颈,葺屋烧炕,抵御着无孔不入的寒气。在无边的萧瑟和空旷里,人的头脑变得清明,就生出孤舟蓑笠翁的情怀,禁不住就有了许多的思索和遐想,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历史、关于自然……思来想去都离不开这一切的载体——脚下的大地。
是啊,人本事再大也离不开脚下的立足之地,我们每天都在大地上过活,可又有几人能读懂大地呢?与其相比,一切都是暂时的,无论是多么坚固的建筑,多么顽强的生命,多么伟大的人物,有形的,无形的,统统都会成为过去,只有大地缄默如古井永远地存在着,并将一直存在,超然地陪伴着万物的繁衍生息。大地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毁灭万物。大地用强力的牙齿咀嚼着依附其上的躯体,致使所有的生命都成为过客,最后剩下自己本源的肌体,本质的肤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谁又能说这不是终极的公平和仁慈?
闲暇之余,你如果从电脑上输入“古国”二字,立马就会出现高昌古国、西藏女国、精绝古国、龟兹古国、哀牢古国……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古国衰败消亡的呢?除战乱、饥荒、瘟疫、水源枯竭等原因外,真正使它们消失的最后一个原因,那就是大地的侵蚀,是大地上的风霜雪雨和草木枯荣掩盖了这些文明的符号。黄河有史可查大的改道有7次,在汛期中下游的决口更是不计其数,每次改道决口都给百姓带来不尽的灾难。可当行走在大地上的时候,又有谁辨认出大河曾经的模样?是辨不出的,是大地抹平了所有的爱恨情仇,使后人对曾经刻骨铭心的往事变得如烟似雾,以至于只剩下似是而非的历史传说。仅以开封为例吧。在今天的开封地下3—米深处就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分别是3座国都、两座省城、一座中原重镇。怪不得当地百姓传诵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歌谣呢?之所以有如此现象,除黄河的无情外,是大地把一段段历史尘封于此。就说我们生活的有着年历史的城市吧,明清以前的建筑几乎没了一点痕迹,它们残酷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试想,现在时尚的高楼大厦,若干年后也定会成消亡之物的。大地为文明的创造提供舞台,同时也为文明的毁灭提供了条件。唯有它如此明目张胆,唯有它如此不悲不喜。
大地是深沉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精细微妙。且不说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且不说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仅听听这些民谚,就能从中读出大地上那不差毫厘的规律。“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枣芽发,种棉花”“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芒种麦,立秋谷”“青蛙开口早,早禾一定好”“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二十四节气在大地上轮回上演着,循环往复,亘古不变。这是大地的节奏、大地的魅力。大地给我们食粮,给我们智慧,给我们丰厚的回报,也给我们厚重的责任。纵观中国历史,凡能成就一番事业者,哪位不是有浓重土地情结的人?!
大地在带来恩赐的同时,也充满着纠结。水,石油,煤炭,天然气,矿石,森林……我们从大地上肆意掳夺,在不断地掏取它的五脏六腑;城市无限拓展,使得天地阴阳失衡,雨雪少得可怜;大气、地下水污染,物种不断灭绝,地球的免疫系统正遭受空前的破坏。大地已不堪重负,大地变得骨瘦如柴,大地已是千疮百孔。忍无可忍的大地开始报复,极端天气频发,到处山崩地裂,各种怪病频出,我们开始嚼食自己种下的恶果。那呼呼作响的风分明是大地在冬夜里的声声抽泣。
关于大地的话题太多了,多得永远也讲不完,那就充满深情厚谊地吐出心语,向大地致敬吧。我要告诉所有的人,敬畏大地吧。敬畏大地,就是敬畏我们的祖宗,就是敬畏我们的母亲,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新闻推荐
本报聊城1月日讯(记者张超通讯员张同耀)日前,记者从开发区财政局获悉,年,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增长9%。在财政收入基础上,各项民生支出保障有力。据了解,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开发区坚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