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讲幕后故事:几代人临摹几千张敦煌壁画 有画家长时间看窟顶 成“望天眼”

来源:成都晚报 2017-01-22 00:00   https://www.yybnet.net/

答观众问

张大千的复原性临摹

“张大千的目的不一样,他不是为了展示,是自己学习。他觉得唐朝的壁画变色了,不好看,就把颜色恢复出来。他是凭想象来画。”

常书鸿的客观性临摹

“常书鸿把客观临摹放在第一位,要给大家展示最真实的敦煌壁画艺术。从临摹品的参考价值来说,敦煌研究院的临摹品比较接近于原作,是可靠的。”

昨日下午,在“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赵声良为成都听众带来的讲座《敦煌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再次受到热烈欢迎,听众的提问一个接一个。

讲区别

复原性临摹带有想象

客观性临摹有参考价值

在“丝路之魂”特展上,敦煌研究院临摹复制的8个敦煌洞窟和大量壁画广受好评。赵声良先生的讲座结束后,有听众提问说:“张大千在敦煌呆了个月做复原性临摹,您作为美术史专家,如何评价张大千式的临摹和敦煌研究院自成立以后的客观性临摹?”

赵声良表示,张大千最早来了解和传播敦煌艺术,在现代美术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大千作为一个画家到敦煌,他的目的是学习传统艺术,创造更新的绘画作品,所以他的临摹是自由的。他觉得唐朝的壁画变色了,不好看,就把颜色恢复出来,画得很漂亮。他是凭自己的想象来画。”

赵声良说,年,常书鸿在敦煌创办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在法国呆了九年,在巴黎已经是比较有名的画家。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他发现了伯希和从敦煌拿走的那些绢画,非常吃惊。唐朝的人物画得很漂亮,中国有这么好的传统,怎么不知道?他有强烈的愿望,我们中国人,要了解自己曾经有那么辉煌的艺术。”所以他创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担负着一个时代责任。

赵声良又解释称:“首先一个目的要把敦煌壁画保护好,那个年代照相技术不行,没有别的条件,敦煌这样大的石窟也搬不走,那么通过临摹把这些好的壁画拿到内地办展览,唤起大家重视。所以常书鸿把客观临摹放在第一位,要给大家展示最真实的敦煌壁画艺术。自己把颜色恢复了,那就不真实了。”

赵声良说:“我们从解放前就开始办展览,到了年,在北京故宫前面的午门办展览时,时任文化部负责人的郑振铎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你们是采用客观的临摹办法,到展览上看的东西都是真实的,搞考古的、搞研究的去不了敦煌不要紧,看这个临摹品壁画就可以认识到敦煌壁画的价值。所以那个时候以这个(客观性临摹)标准来要求。”

赵声良最后进一步解释道,“张大千的目的不一样,他不是为了展示,是自己学习。而从临摹品的参考价值来说,敦煌研究院的临摹品比较接近于原作,是可靠的。所以各有千秋,根据大家的需要来看待。”

讲故事

每天抬头临摹窟顶

有画家埋着头眼睛仍朝上

讲座结束之后,赵声良先生接受成都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在敦煌研究院的画家们不需要日以继夜地临摹,已经可以像张大千一样通过临摹敦煌壁画的功底来创作。

“敦煌研究院曾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临摹工作,经过几代人,临摹了几千张壁画。有两个时期,敦煌画家的临摹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一是(上个世纪)年代到年代初,那时候画家们夜以继日地临摹,想把壁画保存下来。老先生们告诉我,当时有一位画家,他天天抬头往上看临摹窟顶的壁画,到了什么程度呢?他出了洞窟,走路的时候即使埋着头,眼睛也是朝上看的。”

赵声良又说:“改革开放后,对外交流频繁了,我们经常出外办展览,过去的临摹品又不够了,又需要不停地画。我们曾经用胶片相机保存壁画信息,但胶片十多年以后就变色了。我们年前后开始做数字化研究,当时的数码照片只有几十个像素,不能保存壁画信息。年前后,数字化专家提出一些想法,不要一个墙壁拍一张,而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拍,然后在电脑里拼合,这样清晰度不是高了吗?可是当时电脑速度不够快,这么多照片拼在一起,电脑就死机了。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看到了数字技术发展的前景,所以年以后,临摹工作就轻松了许多。”

讲研究

数字化保护不会中断临摹

敦煌考古没有艺术家没法进行

近年来,敦煌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敦煌研究院还会继续发展壁画临摹吗?赵声良先生表示,敦煌的临摹事业将会继续进行下去。

“以前临摹任务太重,老一辈画家一辈子不停地临摹,不考虑复原性临摹,也没空搞创作。现在有了数字化技术,临摹工作量不大,就有时间对一幅壁画反复研究几年。现在我们敦煌研究院有多位画家,他们创作的作品办了一些展览,在国内外广受好评,他们在颜色的处理上很有特色。”

“临摹是美术研究的基础,北魏的画家是怎么画的,唐朝的画家怎么画的,每个时代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不搞临摹,就不知道古人绘画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做复原性临摹,画家如果没有临摹功夫也不可能临摹出来。另外,少量临摹品还要做展览用。虽然现在有了数字技术,但很多观众认为手画出来的壁画给人的感觉不同。”

赵声良先生告诉成都晚报记者,在敦煌,就连考古工作也是结合临摹来做的,“大量洞窟是没有文字体系的,考古工作如果不懂壁画,不知道各个时代的壁画风格,没法做,敦煌是由考古专家和艺术家合作做考古。临摹工作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临摹本身就是一种研究。”

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摄影 李杨

新闻推荐

111个球场被取缔!国家“重拳”整治高尔夫球场

十余年禁令六年整治究竟难在哪儿?为何一些地方敢于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干部沉迷于高尔夫消费的同时,默许纵容违规建设,主观上“不想禁”;有些干部将高尔夫球场作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讲幕后故事:几代人临摹几千张敦煌壁画 有画家长时间看窟顶 成“望天眼”)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