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高校正在逐渐打破。近日,武汉大学对外发布该校首届本科优秀教学业绩奖评选结果,余位教师获奖,每人获3万元奖金。 (中国青年报)
@法制晚报:在大学中,长期以来“重科研轻教学”,而搞科研也被认为更有前途和“钱途”。但好的一线教师才是把学生们留在课堂,让学生们真正获得知识的基础。
所以,“重科研轻教学”必须要纠偏,但重奖教学是否就能够达到目的呢?恐怕未必。大学教师搞科研,其含金量特高,对于区区3万元的奖金恐怕不放在眼中,而就此将教师的心拉到课堂上,其力量是不够的。要想重视教学,除了奖金,还该有其他的路径,比如评职称,一线教师的概率应该不低于科研人员。
从本质上来说,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和“重教学轻科研”都是不应该出现的,两者应该平衡,让搞科研的专心搞科研,让教学的专心教学,两条路径没有轻重、高下之分。
@春城晚报:评选出教学成绩出色的教师对其予以奖励,这显然是对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一次纠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认识到轻教学的弊病,而采取对教师予以奖励等措施进行纠偏。
这些对优秀教师予以奖励的方式虽然正向激励作用很大,但也太过单一,要能完全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需要有配套措施,如学校还要加强对一线教学工作的考核,注意高校评优,也应引入教学质量项目,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考核系统,对教师进行评分,更要均衡科研与教学的分量等等。同时,奖励优秀教师,需要公开透明地对优秀教师进行评选,保证评选的公平公正;高校更应该将奖励在一线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契机,重视教学,多方入手,让更多的“优秀教学奖”能带给教学优秀的教师更多的荣誉与物质奖励,而彻底改变高校轻视教学的固有弊病,改变高校教育失衡的困局。
新闻推荐
这是一组有关离家的故事,一组有关失去的故事,一组在喧闹与沉寂的AB面不断切换的故事。过去一年,他们曾“热闹”地活在新闻里。未来,他们是否会“沉寂”于历史的笔底?他们中,有人再也回不了家。比如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