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华在绘制京剧脸谱。 本报记者 吴凡 摄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说唱脸谱》歌词描述的正是京剧脸谱的经典色彩和典型人物。
作为北京市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脸谱绘制技艺的传承人盛华,在红白黄绿蓝的色彩之间勾勒出“以面分人”的精彩人生。
色彩线条大有学问
走进盛华的家中,客厅的墙壁上挂满了京剧脸谱,近500个色彩各异、千变万化的京剧脸谱整齐排列,颇具视觉震撼。
1958年,12岁的盛华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开始了8年的花脸表演学习生涯。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了对脸谱的研究与收集。
花脸,又称“净”。盛华介绍说,京剧“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中,“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较复杂,特别是“净”,需要用油彩画脸表现人物形象,加上演员声腔粗犷洪亮,也被叫作“大花脸”,而“丑”角则被称作“小花脸”。盛华设计的脸谱就以花脸和丑角为主。
京剧脸谱的色彩背后是人物的性格与褒贬。
红白黑是京剧脸谱的主色调。“红色表示忠义,有时也有反讽意味,比如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脸谱就是红色的,讽刺朝廷腐败;白色表示奸诈,代表人物是曹操;黑色用在文官身上表示铁面无私,用在武将身上代表刚直勇猛。”说起脸谱用色,盛华如数家珍。
谈及黄色和紫色的脸谱含义,盛华向记者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春秋末年“鱼肠剑”的故事。
在根据这个历史故事改编的《专诸刺王僚》传统剧目中,吴王姬僚就是黄脸,象征性格凶猛残暴,专诸则是紫脸,表示稳重有正义感。
京剧脸谱的着色方式也“大有学问”,大致分为勾脸、揉脸、抹脸3种。
“勾脸应用最广泛,张飞脸谱就是勾脸;揉脸以关羽为代表,一般表现武将;抹脸通常是白脸,用来表现文官,比如司马懿、赵高。”嗓音浑厚的盛华越讲越兴奋。
“有谱式规范才叫京剧脸谱”
盛华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看到的脸谱分为两类,一类是图案式脸谱,这是一些美术作者以京剧脸谱为基础,根据想象设计的美术图案,具有观赏性,但并不适合京剧舞台;另一类则是舞台实用脸谱。在他看来,这类脸谱才是“原汁原味”的京剧脸谱。
“京剧画脸首先要‘找地方\’。”盛华说,京剧脸谱要根据人五官的骨骼肌肉特点表现人物性格,图案脸谱虽然装饰性好,但在脸上根本找不到起笔的地方。
盛华认为,京剧脸谱经过历史演变沉淀,已经形成了自身章法和固定谱式规范。比如张飞的“豹头环眼”,关羽的丹凤眼、卧蚕眉。他并不反对脸谱的创新,就像书法一样,掌握了间架结构之后,可以自由发挥,但是要心中有“谱”。 “有谱式规范的脸谱才叫京剧脸谱”。
盛华很推崇钱金福先生对京剧脸谱的创新。他举例说,在钱先生之前,京剧《定军山》中的夏侯渊多是勾黑歪脸,但钱先生觉得,夏侯渊镇守兵家必夺的关隘,是有本事的虎将,因此对夏侯渊脸谱进行了改良,表现了他的勇猛,受到观众与内行的一致好评。“脸谱创新不能违反艺术规律,要有出处、有依据。”盛华强调说。
1995年,盛华拜京剧脸谱大师刘曾复为师,成为入室弟子。
刘曾复对京剧舞台脸谱勾画进行了理论性的总结,出版《京剧脸谱图说》一书,对400多张京剧脸谱进行了记载,成为重要的京剧舞台脸谱资料。
记录和恢复失传的京剧脸谱也是盛华这些年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
盛华绘有一幅脸谱长卷,46米长的画卷上记载了1043个脸谱。“现在很多脸谱已经没人知道怎么画了,希望这些资料能为京剧留下点东西。”他说。
京剧脸谱版的“秘密花园”
如今,盛华每周二都会在北京东城区的灯市口小学带着三年级的小学生画京剧脸谱,课堂上老爷子也会亮几嗓子,教小学生几句京剧唱腔。
为了让小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京剧国粹,盛华编写了一本《京剧舞台脸谱绘画教程》。教程对立体脸谱、平面脸谱的画法都进行了分步骤详解。
而这本教材正是在学生胡国敏的帮助下完成的。
“京剧脸谱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有故事。”2003年的一天,胡国敏路过盛华的画室,被琳琅满目的京剧脸谱吸引,了解到脸谱背后的文化底蕴,热爱古典文化的胡国敏渐渐喜欢上了京剧脸谱。
现在,胡国敏和盛华的其他几位学生一起开了一个叫”京剧脸谱“的公众号,由盛华主笔,每周更新一次。“里面都是干货。”胡国敏向记者推荐道。
胡国敏觉得,京剧脸谱在文创方面大有空间,比如,做成亲子项目,让家长带着小朋友一起绘制京剧脸谱,走进国粹艺术。比如,与家装设计结合,在室内装潢中引用脸谱元素。
她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什么不能把京剧脸谱做成《秘密花园》那样的填色书籍,再配合一些科普性的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
“脸谱绘制技艺没有三年五载很难掌握。”盛华对记者说,“照猫画虎容易”,但是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内涵需要长时间积累。而想要设计脸谱,更要懂得颜色和谱式的运用。
在盛华的客厅墙壁上,书法家欧阳中石的题字“以面分人”十分抢眼。在盛华看来,色彩和线条勾勒的脸谱背后,承载着的正是“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
·结束语·
让非遗传承的土地更加温暖
《传承非遗手艺·助你就业创业》栏目,自2016年6月14日开栏以来,陆续推出了27篇稿件,对北京、湖南、江西、四川等多个省市的非遗手艺进行了报道,并采用“就业创业小贴士”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对非遗手艺的就业空间、创业潜能进行了开掘。
虽然,非遗手艺依然普遍面临传承困境,面临当代化生存的现实难题。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非遗手艺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所了解。
在创新力量的推动下,不少有迟暮之感的非遗项目被重新激活。一些非遗项目开发出了新的系列产品,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培育出非遗品牌,也拓展了市场、扩大了就业。一些购物网站上也有了非遗频道,为非遗传承人搭建起传统手工艺产品的网上展示和销售平台。
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人走进非遗、了解非遗,让非遗传承的土地越来越温暖,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在帮助传统手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同时,找到就业和创业的契机。——编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记者马学礼 通讯员岳军 何立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社厅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用人单位申请破产期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此类困难企业职工
本报讯(记者马学礼通讯员岳军何立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社厅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用人单位申请破产期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此类困难企业职工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待遇从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