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胜利
传统新年还未过完,笔者所处城市仍不时响起烟花爆竹的噼啪声,关于烟花爆竹“禁”与“放”的争论声也时时传入耳中。 “爆竹一声旧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曾经寄予驱邪避恶美好愿望、给人们增添了浓浓年味的烟花爆竹,现在却似乎成了过年时人们心中的“梗”。 “禁”还是“放”?正反双方都有充足的理由、坚持的决心,令地方政府一时左右为难。
“禁”的理由很充足,燃放烟花爆竹导致人身意外伤害、火灾及环境污染等。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多,空气污染问题引起民众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个大背景下,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已成为“禁”方最叫得响、最能获取民意支持的理由。
燃放烟花爆竹污染空气有多严重?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团队曾将三只小鞭炮放入30立方米的测试舱中燃放,测得产生PM2.5浓度为1230微克/立方米。这一数值,是PM2.5爆表值500微克/立方米的2.46倍,是合格值75微克/立方米的16.4倍。许多城市的空气环境监测结果也表明,每到春节期间,市民大量燃放烟花爆竹时,城市空气质量往往就是一年最差之时。
“放”的并不示弱,认为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有平安过年、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民俗,就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般,已成为中国人的节日符号,不可说禁就禁。此外,烟花爆竹声所承载的人们对过去的浓浓怀念,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这种心理需求,人们短时间内是无法割舍的。他们甚至还警告,不少地方过去都出台过“禁放令”,但最后大都又解禁或在实际执行中不了了之。
“禁”与“放”的民意争执,使得制定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政策规定很是棘手。于是乎,出现了某地紧急通知春节期间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而时隔两天就“收回”通知的尴尬情形。但放眼全国各地不难发现,“禁”令越来越多,为“禁”令叫好者也越来越多。
时序更替,传统民俗也日新月异。笔者以为,就过年燃放烟花爆竹来说,“放”是传统,“禁”是趋势。在当前,“禁”与“放”代表了不同的民意,地方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不必搞“一刀切”,应设置一条由“放”到“禁”的缓冲带,让燃放行为自然过渡。春节期间,有的地方对烟花爆竹燃放时间、燃放地点等方面进行限制,设置了一条政策缓冲带,收效明显。这条缓冲带还可以再扩大,如鼓励以冷烟花取代传统烟花,倡导选择喜庆音乐、鲜花盆栽、绿色植物、窗花剪纸等安全、环保的方式来辞旧迎新等。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李亚红施雨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公布的《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网信办将会同有关部门成立首个网络安全审查委员会,负责审议网络安全审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