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是自古至今、国内国外普遍认可的一种美食。因为它的材料、形状和制作方法特殊,它的名称也很奇特。什么“水饺““角子”“扁食”“饺饵”“牢丸”“粉饺”“月牙混沌”等等不一而足。五莲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箍扎子”。这个名词的写法我见过的也有多种,像“古扎”“骨扎”“谷闸”等等。我觉得写成“箍扎子”比较合适。
你看它的包法,把皮子里填上馅折起来之后,要用拇指和食指把皮子的两个边密密地细细地结结实实地捏好。捏出的那一排皱褶就像用箍一圈圈地把里边的馅捆扎好,又在开口处打了折。所以这样认真又不敢稍有懈怠,是因为里边包的不仅是馅啊,还有幸福的期盼。年五更吃的箍扎子里要放上硬币的,谁吃到了放有硬币的箍扎子,谁就是有福之人。即使被硬币硌得牙疼,也有一种“小确幸”。
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解放初期,庄户人家要吃顿箍扎子可不容易。一般是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穷人家好好歹歹取取借借也要在年五更吃一顿箍扎子。主要是为了满足小孩儿们的要求。小时候的顺口溜至今还响在耳边:“穿新衣,吃好饭,交了腊月把年盼。啪啪啪,吃箍扎,愁煞老的恣煞娃。”
新闻推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诚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