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用“吃了么”打招呼的民族,到了年节,自然少不了吃。中国人不但善于“吃”,而且善于“谈吃”。在中国文人看来,谈吃是雅事,“吃”是生活的艺术、人生的乐趣。多年前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感到“吃喝”在梁实秋笔下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代表。而今,再读最新修订版的《雅舍谈吃》,更坚信了我的这种看法。
这本书全面呈现了梁实秋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创作,分为“雅舍谈吃”和“谈吃拾遗”两个部分,均以食物为题。从老北京到西雅图,梁实秋细数各种美食,有酒楼饭庄的招牌菜,又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和家常菜,可谓琳琅满目。他将生活情趣、人生沧桑巧妙地纳入“吃”中,赋予“吃”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深沉隽永,耐人寻味,是文人谈中国饮食文化的精品。
梁实秋生长于老北京一个书香门第,这是个旧式士大夫家族。特殊的地域、家庭环境、教育背景造就了这样一位恭谨温顺的书生,造就了这样一个文人美食家。北京文化注重人伦日用、物质化的实用品格,“除了皇城古都特有的雍容大雅的气质、风度外,还发展了一种圆通俗化的品味”,而且以精通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种规矩和讲究为风雅的情趣。这些谈吃文字,涵盖了各种地方风味与文化,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还有各个地方丰富的民俗韵味,尽显笔端。无论是有趣的历史典故、名人佳句,还是三教九流的雅俗文化,他都是信手拈来,尽入其文。
作为一位美食家,梁实秋谈吃谈得更多的是文化,是历史。比如,在《煎馄饨》中,他极力推崇致美斋的煎馄饨,因其“每个馄饨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在《韭菜篓》中,他认为东兴楼的韭菜包子最为特别,面皮洁白无疵,细褶匀称,盛在盘里一个个高壮耸立,像是竹篓似的骨力挺拔,非常美观。读之,在品美食的同时,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娱乐身心。
梁实秋还喜吃小摊点食物,如赞不绝口的“豆汁儿”、烧饼、油条、津津乐道的“糯米藕”。平民化的食品在梁实秋的口里、笔下,亦烙上一种高品位的“梁味”。梁实秋在序言中写了一件小事,“有一位先生问我:‘您为什么对于饮食特有研究?\’这一问问得我好生惶恐。我几曾有过研究?我据实回答说:‘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这个睿智幽默的回答,正说明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美食家,这点从书的目录上也不难看出。
写美食的同时,梁实秋还写了许多趣事。《汤包》里有个相传的笑话:“两个不相识的人坐一张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一股汤汁直飙过去,把对面客人喷了个满脸花。肇事的这一位并未觉察,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赶快拧了一个热手巾送了过去,客徐曰:‘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这些文字读起来,让人看到了一个有情有趣的食客。
读完全书,不禁感慨,作为一代文人美食家,梁实秋谈吃是从一种较高的文化层面上去渲染,可谓是一边“品着历史”,一边“品着文化”,以一种恬淡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写吃更写情,读起来真是有味道。
新闻推荐
李小芬我这人,年轻时粗疏,初老时糊涂。对于喝茶这闲悠的情怀,着实体味不深。家里唯一的那套紫砂茶具,还是哥哥硬送我的。也新鲜了一阵,体验“小口喝茶细致生活”的种种美好,但终究没能培养出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