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是人类文化的奇迹!它不仅是凝固了4世纪至14世纪1000年的中世纪文明和艺术,也在积贫积弱中开启了中华文明抖落千年尘封再现辉煌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特别不能忘记的是几代“敦煌人”艰苦卓绝的贡献,常沙娜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1000个人有1000个哈默雷特是文学形象的多义性,那么,敦煌则是从任何角度叩问几乎都能有历史回声的“百科全书”,显示出敦煌的博大和丰厚。
常沙娜1931年出生在法国里昂的塞纳河畔,据说是父亲常书鸿的留法同学吕斯百建议以河命名,沙娜河。1942年仅12岁的常沙娜就随着父母来到了沙漠中的敦煌,开始了她一生与敦煌的不解之缘。18岁赴美国留学,1951年提前回国后本想继续学习,结果在回国后和父亲合办的父女敦煌画展上被著名学者、艺术家、清华大学营建系教授梁思成、林徽因看中,直接就做了林徽因的助手,常沙娜说,父亲给她很多养分,但改变她一生事业命运的却是林徽因先生。“林先生认为,只有将中国历代元素应用于当代生活,将中国古典的工艺美术以更新颖的方式让国人重新认识、才能彻底翻新中国工艺品造型、功能和装饰设计的美感。”在林徽因的指导下,常沙娜开始把敦煌的元素用于创作和创造,从传统的景泰蓝改造到首都十大建筑装饰设计都参与了,并开始了常沙娜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图案。
图案链接的大世界。常沙娜展示了她运用敦煌美术元素和美术图案所进行的各种美术创作。一般人都会惊艳于她的图案美术,然而图案却是联系着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国家形象设计大世界。
常沙娜对中国艺术有着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但关于以敦煌为主题的图案研究和创作无疑是她主要的成就。父亲常书鸿在为她的专著《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作序时指出:“敦煌艺术遗产,是第4世纪到第14世纪中我国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通过建筑、雕塑、绘画3种造型艺术的形式,它互相辉映。而图案艺术,则是介于其间的1种装饰艺术,具有谐和而强烈的艺术风格。”“敦煌图案在主题内容方面,包含了丰富的民族色彩、乡土气息。在结构形式方面具备充沛的变化和活力,它们不但体现了伟大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特点,也有力地反映了民族艺术的创造性。”对此,常沙娜有着深刻认识:“象征着中国古代中西文化与经济交流及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文明和智慧编织出的一条璀璨绚丽的丝带,而敦煌石窟艺术就是镶嵌在这条丝带上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常沙娜在书中“对敦煌石窟中有关建筑、壁画、彩塑等各类的装饰图案进行了共计10个类别分类整理,每一个类别又按照敦煌石窟10个时期排序,包括: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贯穿了一千多年所体现出来的敦煌历代装饰图案特征的形成和演变,较全面集中地再现了敦煌石窟艺术中装饰图案的面貌。”并强调其目的就是“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和美好生活的需要”。1957年筹办全国服装展览时,常沙娜还与邱堤、肖淑芳等前辈艺术家参加设计了富有民族形式的现代时装。
敦煌地处中国西域,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把世界文明划分为四大体系:中国、印度、闪族-伊斯兰、希腊-罗马,季羡林认为西域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荟萃之地。
(据人民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工信部部长苗圩19日说,当前,创新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要从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夯实工业基础能力等六个方面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当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