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用小说笔法创造了一个草根写历史的畅销神话。实际上,老一辈历史学家早有珠玉在前,顾颉刚写过“给一般人看的历史”,他用通俗体裁编写上古史讲义,人家笑他写的是小说,先生回答:“我正要写成一部小说,本不稀罕登大雅之堂。”何等气魄!
顾颉刚师从胡适,在史学成就上可谓青出于蓝,是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创始人。1939年1月至7月,他在云南大学讲学期间编写《上古史讲义》,受战乱影响,颠沛流离之余,又不幸患上高血压,写了9章就搁浅。之后续编2章,一并收录进中华书局出版的《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出版于2015年的《国史讲话:上古》,则是这部讲义首次单独集册出版。
有文字记录之前的历史大都流传成了神话,所有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神话系统。顾颉刚认为,若去神话而谈古史,犹如去嬉戏而谈儿童之生活。《国史讲话:上古》第一章就从古人想象中的天和神开始。神是人对自身的想象,同古希腊神话一样,中国传说中的神仙也都像人一样要吃东西,谈恋爱。“神女有心,襄王无梦”说的就是人神爱恋。人用动物甚至人体祭祀神仙,说明神不仅要吃东西,胃口还不小。古人生活的地域虽小,其想象力却不逊今人,《山海经》中的奇特王国、奇珍异兽,是后世文学创作的不竭源泉。
未开化的古人信仰鬼神,将命运交给用龟壳和蓍草与天对话的巫师。这种局面随着周朝的崛起而结束。那位“天下归心”的周公,开天辟地地创立了一套德治学说,从此将中国人框进仪礼的笼子,礼仪之邦的传统形成肇始于此。顾颉刚解释说,我们现在想象中的古代帝王,如三皇五帝,总觉得他们的面目都是圣人状,就是因为他们的故事都是用德治学说给修饰过了。这显示出了顾颉刚的疑古思想。
“五四运动”以后,史学研究中出现了以疑古辨伪为主旨的学派,顾颉刚是代表之一,他被称为“疑古大师”,他的好友钱玄同甚至自号为“疑古玄同”。这一学派认为古史不能采信于六经,推翻了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的传说。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大意是,传说与传话游戏一样,一代代流传,一代代改造,最后听到的内容已经与原话相去甚远。
若要自己研究古史,且不说天书般的甲骨文、满篇生僻字的《山海经》和佶屈聱牙的《楚辞》,即便通常的《史记》也非大多人能轻易读懂。顾颉刚的《国史讲话:上古》却是通篇大白话,娓娓道来的轻松语调如先生就在面前讲述。
顾先生说,历史不妨说是一卷演不完的电影片。中华历史大幕就从《国史讲话:上古》开启,三皇五帝、春秋五霸一一登台,已足够精彩。其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了。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在20日进行的康比特2017年北京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第四轮比赛中,中国队以7:6险胜韩国队,迎来本届赛事的首场胜利。前三轮比赛中,中国队先后输给了加拿大、瑞士和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