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来,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显现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青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有力推进,在初步建成“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三江源等地区24个观测点位,建立青海“生态之窗”,实现了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的实时观测。在全国率先建成西宁甘河、东川和北川3个工业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监测体系,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控自动监测预警,园区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显著增强。
青海采取水陆统筹、水岸同治的治水方略,实现水污染控制由城镇向乡村推进。目前全省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94.7%,高于国家目标10.5个百分点,湟水河出境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83.3%,并首次出现Ⅲ类水质。因地制宜、分类落实“抑尘、减煤、控车、治企”综合治理措施,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由重点区域向全面防治转变。全年全省8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镇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争取专项资金2.55亿元,注重与高原美丽乡村和村庄脱贫相结合,安排实施500个村庄和游牧民定居点环境综合整治,重点解决三江源农牧区、东部农业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 据《青海日报》
新闻推荐
3月22日是第二十五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水利部21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