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第一医院始建于1941年,1949年成为西安市当时仅有的一所公立医院。76载的励精图治,医院已成长为一家实力雄厚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76载的奋发探索,医院形成了独特的“有爱就有一切”院训文化。76年的不断实践,医院医务工作者奉献的无私大爱精神,以责任心,想方设法救死扶伤的同时,融化了无数患者的心,并广受赞誉。
祖辈人心中的“铁杆医院”
“在我儿时,我们哥儿几个先后患过红眼、腮腺炎、蛔虫病等,都是在第一医院治好的。”75岁王正邦老人告诉记者。
王正邦以前住在南大街黄龙寺巷(即现在南大街建设银行的位置),距离西安市第一医院很近,拐个弯就到。几十年来,全家老小几代人,但凡有个头疼脑热的,都是到第一医院就诊。不仅因为医院离自己家近,更重要的是医生的高超医术和崇高医德让他们十分钦佩。
据老人回忆,小时候他患了眼病,左眼肿胀,眼球布满血丝。来到医院后,医生给他仔细检查后,先冲洗眼睛,再滴上几滴眼药水,涂上一种凉丝丝的眼膏,最后,蒙上纱布,几天后就痊愈了,让他觉得太神奇了。2006年秋,王正邦95岁的老母亲因为肺部大量积液,再次来到西安市第一医院。当时病情危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在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下,老母亲终于转危为安。
老西安人的“生命守护神”
提到西安市第一医院,92岁的冯元硕习惯把它叫“粉巷医院”。在他认为,这家医院就像自己生命的守护神,陪他和家人度过了许多病痛岁月。
据了解,2015年6月,冯元硕的老伴连续3次心脏病突发,一度进入昏迷状态。当时,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但考虑到冯元硕年事已高,为了不让他担心,一方面,医院想方设法全力救治老伴,另一方面,医生多次叮嘱他的家人不要惊动他。幸运的是,老伴最终被抢救过来,而冯元硕也没有因老伴的事情受打击,相反,看到恢复健康的老伴,他的精神头更足了。
冯元硕告诉记者,他的很多老同事,一直坚持住在粉巷的老家属区不肯搬家,主要还是年龄大了,身体会经常出问题。第一医院不仅离家近,医生医术好,多年来大家也和医院的医生护士都有了很深的感情,所以舍不得离开。
院训精神播撒医者大爱
西安市第一医院院长张世明介绍,医院一直要求鼓励全院职工不仅爱岗位、爱患者,也要热爱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弘扬院训文化。2016年,医院承担了国家“光明行”援苏丹医疗支援工作,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医疗队,奔赴遥远的非洲大陆,克服当地医疗资源相对落后的困难,按时超额完成党和国家交予的光荣任务,为苏丹眼疾患者免费实施1041例复明手术,无一例感染。医院还应省、市总工会邀请,组织医疗队赴西藏开展为期十多天的巡回义诊和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为1000余名藏族同胞查体、治疗,赠送了价值6万余元的药品和医疗设备。还与西藏阿里地区签署了医疗援助协议,为当地医务工作者提供免费带教、培训资金和设备支持等援助。多年来,医务人员用实际行动,把医者大爱播撒到了国内外,诠释着“有爱就有一切”的院训精神。
张世明称,几代“一院人”呕心沥血,始终坚持“有爱就有一切”的院训精神,以奋发向前的自信和力量,不断创新,用无私的大爱精神,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医院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综合实力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64个临床医疗和医技科室争奇斗艳,其中,眼科是西安市、陕西省医学重点学科,技术水平国内领先,是陕西省眼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体单位。内设的西安市眼库则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眼库,陕西省眼科研究所是省级重点实验室,西安市心血管病医院也是西安市重点学科,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广大患者中口碑极佳。周萌芽
新闻推荐
缺乏睡眠、难以作出决定和不去看望朋友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总结了神经衰弱人群所不能忽视的八种表现。不要忽视神经衰弱的迹象,它们是心理状态需要调整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