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超
3月29日,记者从全市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2016年全市民政事业呈现出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并确定了2017年全市民政工作八项重点,全面推进“阳光大爱民政”建设。
去年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60元提高到490元
去年,日照市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60元提高到49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100元提高到3600元,城乡低保标准比例降至1.63:1,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400元和3400元。
社会治理工作创新取得新进展。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357个。积极推进城乡社区社会组织登记和备案“双轨制”,截至去年底,全市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2100个。
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工作持续加强。顺利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目标,发放优抚对象抚恤定期生活补助资金7204万元,争取市级财政配套义务兵家庭优待金700万元。
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健全完善“五位一体”边界管理长效机制,完成东港岚山线、莒县沂南线、五莲诸城线三条界线联检工作。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散居孤儿362人,集中供养孤儿42名,救助困境儿童380人。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780余人次。
今年重点做好八项工作
做好社会救助和脱贫攻坚工作 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20元和340元,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到1.53:1以内;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6700元和5300元,各区县要尽快按新标准、通过财政惠民补贴“一本通”系统将低保和五保金发放到位。
着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积极开展全国全省综合减灾示范区县创建活动,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规范化建设与业务培训工作。探索建立商业保险参与救灾工作新模式,开展莒县、五莲县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试点工作,积极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切实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
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和福利慈善事业发展 年内,全市新增养老床位1800张,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处、农村幸福院60处。全面落实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和高龄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福利保障制度,扶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助力***,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发展的慈善工作机制。
扎实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探索建立与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相适应的平时保障和战时拥军支前机制,健全完善“四个五”拥军支前保障模式,精心打造“全国全军最佳海训保障基地特色品牌”,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
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
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示范点建设,指导区县编制城乡社区协商目录,落实社区社会工作专项计划,探索开展社区社会工作试点,推动社区社会工作开展。组织开展第二届“日照和谐使者”选拔工作,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深化社会组织“三证合一”制度改革,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做好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提高服务能力。落实社会组织党建在登记、年报、等级评估中“三个同步”。
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工作
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制定出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加强公益性骨灰安葬(安放)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地宫等殡葬新模式,推行花葬、树葬等生态葬法,开展海葬服务。加强村居(社区)红白理事会建设,制定农村红白理事会服务规范,组织开展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
着力提高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莒县撤县改市和五莲县撤县改区,推动符合条件的镇改街道。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扎实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改革救助站滞留人员照料模式,解决长期滞留人员中无户口人员落户问题,提高救助管理水平。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苑长军秦雯赵娟2014年,自治区政府开始将“三月三”确定为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以来,全区各地节庆活动日益丰富,“壮族三月三”在区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我区一个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