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特殊教育是实现残疾人小康的关键一环。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认识特殊教育的重要性,把特殊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享发展的神圣事业。
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在“十三五”期间应大力发展好特殊教育事业。
第一,完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国家尽快出台 《残疾人教育法》,用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在对《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验收的同时,尽快出台并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高特教事业发展水平。
第二,加大融合教育和医教结合力度。要树立零拒绝观念,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加强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建设。研究随班就读教师岗位条件,改革教学教法,突出针对性,建立随班就读质量监控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医教结合,在教育教学中有机融入医学康复的理念、内容和手段,对残疾孩子进行教育和干预,以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第三,尽快实施特殊教育全免费。加大特殊教育的财政保障力度,增加特教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对残疾学生实行全免费、全救助。明确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比例,并落实到位。同时,出台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具体办法。
第四,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将特殊教育从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在学前教育阶段,重点完善“三早”体系,通过网络、广电、宣传册、海报等形式,提升大众对各类残疾儿童致残原因和早期表现的认知,借助社区医疗机构、残联康复机构等部门,及早筛查出残疾儿童并提供针对性干预。加大特教高中和特教学校高中部建设力度。在高中阶段,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尽快出台提升发展特殊职业教育的政策。与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其实训基地和专业师资,提高特教职业教育水平。推行残疾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特殊职业教育培训正规化、专业化、学历化。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探索校企合作、定岗定向培训等方式,为残障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大力发展高等特殊教育,让残疾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五,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特教津贴水平,支持地方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提高特教津贴比例。同时,建立特殊教育职称评聘体系,将特教教师职称评定从普教教师中分离。此外,还要建立多元化特教师资培养模式,将特教教师培训全面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规划。要督促和推动各省出台特教教师编制标准,研究建立特教教师职业准入制度,逐步实行特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新闻推荐
本报特稿在中国女排的最新集训名单中,郎平指导有了新头衔——总教练,而她身边的助理教练安家杰则变身中国女排执行教练。但谁知,中国女排大名单一经公布就遭遇网友大面积质疑:功勋球员的落选、对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