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家书木牍写成
近日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见字如面》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被称为综艺节目中的“清流”。入选节目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其中包括我国古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2249年前由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这封家书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交通极其不发达的古代,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远非今日可想象。
请安、要钱、要衣服……最早的一封家书还写了啥?
1975年12月,考古学家们发掘了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4号墓。这是一座战国晚期的秦墓,墓中出土了器物若干,让考古学家们意外的是,其中出土了两件木牍。
这两件木牍都放置在4号墓随葬器物的头箱的中部,旁边还有石砚、墨等文房用具。被标记为6号木牍的一件,是从军到淮阳一带的秦军士兵惊,写给在秦南郡安陆(今湖北云梦县)的兄长衷的一封信。
另外一件标记为11号的木牍是惊和他的兄弟黑夫一起写给衷的信。这两封信件,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家信实物。它里边涉及到的内容,不仅可以与古书参照,确证一些史实,同时也让2200多年以前的关陇亲情扑面而来。
两封信的意思主要有:一、通过衷向母亲请安,也问候家人和亲友;二、自己前天与黑夫分开了,现在又在一起,都很好,勿惦;三、现在缺衣少钱,如果安陆的布匹贱,就请母亲给买点做衣服,如果贵就直接寄钱,要快些,不然“即死矣”;四、询问他们挣到的军功爵家中收到没有,并要回信告知;五、让哥哥照顾管理好家,尤其新媳妇要和岳父家搞好关系,照顾好父母。此外,还提到了孩子的教育和安全,嘱咐哥哥危险的地方不能去,等等。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写信通信都不方便,尤其在军中,“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就曾以杨柳代书信寄给友人,并说“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这还是发达的唐代和战事不紧的情况下。而惊和黑夫这两封信却写得很详细,甚至有些啰嗦,以致两面都写满了才停笔。
从惊与黑夫兄弟给家人的信来看,他们最关心的都是母亲,也惦念兄弟姊妹,给家里写的信也不止一封,但都没收到回信。我们不难想象:在那“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时代,正为国家卖命的军人尚且衣食不周,要靠家中救援,其他人可想而知。所以,地方上的情况也未必就好,这从惊的信中说“新地人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可看出一二。须知,古代的盗可不是一般的偷,而是杀人越货的劫匪。否则,惊也不会特别叮嘱还“急急急”了。
楚国一直是秦国的劲敌,也是秦统一全国的障碍之一。楚顷襄王曾迁都淮阳,史称郢陈,故淮阳又称“陈楚故城”。可以想见,惊与黑夫正是强秦伐楚中的两员将士,他们识字,应该算“士”的阶层,士要为宗主卖命,同时也靠战功为家族争得荣耀和地位。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大小授爵,因此,这两封家书可与史实相佐证。
在这两封信里边,惊与黑夫谈到他们正在淮阳打仗。淮阳是战国晚期楚国的都城,因此,惊与黑夫参与的战役可能与秦楚大战有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中疆域最为广阔的国家,纵横家苏秦游说众国,强调“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可见楚国的实力。
尺牍、尺素、双鲤、雁书……家书的称呼由何而来?
历史记载中最早的书信应起于在纸张尚未出现的秦汉时期,当时的书信称为“简”或“牍”,尤其是“牍”、“尺牍”,一直是古代书信的代称。秦汉时期,公私“简牍”一般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保密,将竹简或木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分叉处加以检木,封之以黏土,然后上盖印章,以防私拆。
汉以后,有了“尺素书”。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中“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一句,是“家书”升级换代的最好证明。这个时期的人们,已经有条件用锦帛作为家书的载体,然后把写成的家书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的由来。
从汉代开始,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纸张的出现,不再在竹简上书写家书,家书的应用也变得更为广泛了,无论是名人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开始在家书上表情达意,如刘邦有《手敕太子文》,刘向有《诫子歆书》,诸葛亮有《诫子书》、《诫外甥书》,陶渊明有《与子俨等书》,骆宾王有《与情亲书》,苏轼有《与侄千之书》等。
除了“鱼”的借喻外,简、柬、札、帖、笺、素、翰、函、尺牍、雁足、雁帛、雁书、鸾笺、八行书也在古代用来称家书,其中,“雁”经常和“鱼”放在一起,“鱼雁”以称书信。所以,李清照又写“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些送出“双鲤”、等待“雁归”的日子,虽然漫长,但很美好。
关于八行书,特别值得一说。旧时人们书写家书,一般使用竖式信笺,多用红线划分八行,毛笔书写在这八行红线之中或之上,“红与黑”的颜色配搭,使家书的书写过程和阅读过程都是一种艺术享受,远不像今天看手机屏幕那么枯燥。
笺、素都是写家书时使用的小幅而华贵的纸张。素是白色生绢,古人多在笺、素上写家书;翰是鸟羽,古人以羽毛为笔。虽然后来家书的书写材料有了发展变化,但人们仍喜欢用雅笺、素书、华翰等词,作为书信的美称。
但是,这样的材料不是一般人家能用得起的。东汉后期,造纸术的发明,为普通人家的“家书”传递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家书”的演变,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而相对长期的历史阶段。杜甫《石壕吏》中,“一男附书至”,让战时贫苦的石壕妇人可以凭借家书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随着造纸术越来越先进,三国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纸制信封来装寄“家书”了。
鸿雁、青鸟、黄狗……谁是家书最佳邮递员?
在这个微信、QQ、电话“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在不能回家的时刻,我们跟家人联系的方式很多,在通信不方便的古代,人们是如何传递家书的呢?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官邮出现很早,可是私邮却落后很多,民间通信极不方便。有这样一则典故叫“误付洪乔”,说的是晋朝豫章太守殷羡,字洪乔,在离任时,很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家乡,因那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气地接收了100多封信,可到了石头渚就将信全部扔进河水里,使其“沉者自沉,浮者自浮”。
从这则典故中,我们便可看出古人通信有多么不方便。直到明代永乐年间,才开始出现专门办理民间信件传递的民信局,第一家民信局就出现于当时商业最发达的浙江宁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旦提起“家书”,杜甫的《春望》立刻就会被人想起,因为“抵万金”,这封家书也被称为“史上最贵的书信”。
寄信不容易,那收信当然也是几年才能遇到的事了。陆游词《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收到回信,都已经是来年了。
虽然家书传递起来十分不易,但是古代还是出现了不少美好的信使典故。其中鸿雁传书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
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知道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
鸿雁是大型的候鸟,勇猛,每年秋季南迁。看到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鸿雁传书”一词也由此而来。
此外还有青鸟传书一说。传说西王母养了三只青鸟,其中一只承担着报信的任务。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晋朝陆机有一条狗,名叫“黄耳”。陆机在洛阳住得时间长了,想念家乡上海松江府,于是试探着问黄耳:我好久没有跟家里联系了,能不能帮我送个信呢?没想到狗竟然答应了,20天之内送了信,还捎来了回信。
这事着实不可思议,但史书上就这么写的,后来者们也就开始在诗句中把狗作为信使了。李贺有“犬书曾去洛,鹤病悔逊秦”、黄庭坚有“白云行处应垂泪,黄犬归时早寄书”等诗句,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的时代,狗竟然由治安员跃升为邮递员,足见在人们看来,忠犬与家书一样,都是用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好意象。
据《法制晚报》
新闻推荐
上海大学生小侯为了缓解手头紧张,借款4万元,谁知却在高利贷的层层套路下,——半年时间,欠下贷款100多万!这是南都记者近期收到的一个大学生父亲的报料。无独有偶,在广东务工的武先生也向南都记者求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