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君
历书,旧时又称“通书”“历日”或“宪书”,指的是按一定历法排列日期、节气并提供相关数据的书。它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广大百姓中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
世界上最古老的历书实物是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发现的一页甲骨历,距今4000多年。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皇宫就已经使用皇历,最初一天一页,用于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唐宋时代每逢岁末,皇帝要将新历书赐给下官作为重要的工具书,这些都说明了古代皇帝对历法颁制的重视。历法作为中国法律体系中“皇家”统一天下的典籍,未经御批,是不准翻印的,这也是历书在民间被称为“皇历”的来由。
据传,宋代一次考试中,一位考官批阅考卷时发现,秀才们大都把日期写错了,一问原因,才知道他们是根据观察天象来计算日期的,因此算错一两天是常有的事。于是考官奏明朝廷,请翰林院每年修撰历书以便学子们准确掌握光阴。此后,历书在民间得以传开。清乾隆时,因乾隆皇帝名为弘历,为了避讳,历书又改名叫“时宪书”。
就内容上看,清代以后的历书更为丰富,除记载日期、干支、二十四节气表及相关的注释外,还印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朱子治家格言》,世界各国国旗、增广贤文、各种对联、谢贴、呈文诉状、民间偏方、张天师祛病术、九九消寒图等,琳琅满目,称得上是一本小百科全书。民国时期,因孙中山先生提出用西历(即现在的公历),历书改革为“阴阳合历通书”。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确定用公元纪年,正式将1月1日叫做“元旦”。考虑到中国是农业国家,农民要依自然界的时间更替、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所以又按照传统习惯,在历书上加印了阴历,被称为农家历,俗称农历。
笔者有幸收藏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册农家历(见图)。该日历出版于1949年,首次采用了公元纪年,其封面以红色为底色,上方印有繁体汉字“公历一九五〇年农家历,夏历庚寅年”,文字下方有两幅图,其一为马拉犁杖耕田,其二为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在图案下方,“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资料室编”“东北新华书店印行”的字样依稀可辨。全书共50页,内容主体除了按月份排列的历书外,还包括国旗图案、国歌以及国旗制作说明、“全国形势图”、如何对农作物防虫防病等,末页还附有各大洲及所属国家名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页下方还印有诸如“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字样的民间俗语,读来颇为有趣。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册历书,与旧社会不同的是,这本农家历剔除了一些封建迷信的内容,注重对老百姓生活实际尤其农业生产的指导,称得上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农家”历书。同时,它图文并茂,涉及面广,兼具了知识性、观赏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值得珍藏。
新闻推荐
仅余最后席位 寻味多彩南疆之春即将启程敦煌、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中卫14日专列游报名中
敦煌、乌鲁木齐、喀什、吐鲁番、中卫14日专列游报名中报名电话:028-86969771869695818696945286969036春暖花开,正是出行的好时节。华西旅游俱乐部联合四川旅游百事通推出敦煌、乌鲁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