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丽
春光和暖,雨水充沛,万物勃发,适宜栽种花草树木,播种稻谷秧苗。新中国的植树节,定为每年3月12日,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正式通过的。
其实,我国很早就有植树的传统,民国时期我国的植树氛围就很浓厚了。笔者在收藏的旧书中无意间翻出一张民国的植树布告,见证了那个时代植树造林的状况。这是一张陕西省政府建设厅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发布的植树布告,布告宽62厘米,高64厘米,采用了当时用的竹纸材质。布告全文共300余字,内容主要是鼓励和提倡人们植树护树,要遵照条例和法规积极种树,同时也说明了关于种树的严格赏罚制度,告文简洁明了。落款为“厅长田雄飞,中华民国十七年二月十四日,实贴,勿损”,还加盖了陕西省政府红色的建设厅印章。建设厅一号公告为植树,可见其重视程度。
从格式上看,这份布告沿袭着民国时期公函的竖式排列格式,从右至左,整齐有序;从文字书写来看,尽管使用的主要是繁体字,但由于是人工书写刻印的,多处可见楷行结合、繁简交叉、稍欠规范的特征;从行文的语气来看,布告中一些词句相当口语化,如“岂不好得很吗?你们还能说不喜欢干吗?”正与布告中所提及的“冯司令”即冯玉祥提倡的文风相吻合。
“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这是一首中国上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的《植树歌》。这老冯何许人也?他就是西北军最高统帅冯玉祥将军。《植树歌》内容虽然“明令禁止”的成分多一些,但也可见当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之风。
据说冯玉祥一生酷爱种树,其所到之处经常组织军民开展种植活动,为神州大地的绿化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因而博得“植树将军”的雅号。1919年,冯将军率部镇守常德期间,在长约30里的东西官堤两岸种植了数万株树木。其后3年间,他先后在陕西西安城内外及北京南苑等地大规模开辟土地,建立苗圃,培育树苗,使得原本荒芜的黄土地松柏成荫,面貌焕然一新。1928年,冯玉祥又将植树造林的主阵地转移到了河南辉县。他把袁世凯倒台后遗留的田产重新规划,划出部分良田建苗圃,并在当地设立林业局,亲自带领民工长期在山上植树造林。而后又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森林植被的法令,甚至严苛到“马啃一树,杖责二十,补栽十株”的程度。一时间辉县一地青山环绕,景色也变得更加怡人。冯玉祥不仅喜爱种树,更懂得植树造林对防止洪涝灾害起到的积极作用。在第一次主豫期间,他发动3000士兵在黄河两岸栽种树木,为黄河流域防汛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黄河两岸依然有着“冯公柳”之说。
据统计,全世界森林每年在减少1.9万~2万公顷,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着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带来的威胁。时至今日,我们更加体会到植树造林的诸多益处。这张89年前的植树护林布告不仅是一段深刻的历史记忆,同时也告诫我们要用那份爱林、造林的热情共同去创造美好的家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蓉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3月31日上午9时,“重走滇西、湖南昔日抗日战场”出发仪式在成都市人民公园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举行。南充、成都两地的抗日老兵以及陪护亲属、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