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些是因为几个节日的日期接近、节俗相似或交叉而被整合在一起的,例如春节整合了立春,端午节整合了夏至,而清明节则是把上巳和寒食两个节日整合进来,形成了特有的民俗。
上巳是干支纪日的历法中农历三月第一个带巳的日子,也叫元巳。一般认为,西周时已经有了这个节日,此节日源于古代“除恶之祭”,主要的节庆活动是祓禊,也就是到水滨洗濯,用香薰草药沐浴,主持礼节的是女巫。《周礼·春官·女巫》中就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的记载。《论语·先进》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载。到了汉代,上巳节成为全国性的节日,西晋司马彪《后汉书·礼仪志》有“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的记载。由于干支系日和农历系日不能完全对应,为了便于记忆,魏晋时期,上巳节固定为每年的三月初三,不再拘泥于三月巳日这一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上巳节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增加了踏青、宴饮、赋诗、采兰 、求子、戴柳圈、登高、吃青精饭等习俗。唐代的上巳节是全国性的三大节日之一,被空前娱乐化。此时又适逢科举考试发榜,中榜的举子聚会曲江举行宴饮,曲江池畔游人如织,规模空前。到了宋代,由于上巳节的娱乐化与寒食清明扫墓、祭祖的严肃性严重背离,加之理学的束缚,上巳节走向式微,成为区域性节日,或者文人雅士等有闲阶级的独享节日。元《辽史·王鼎传》记载:“适上巳,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
寒食节,又叫作“冷节”、“禁烟节”、“熟食节”、“禁火节”。从冬至开始数,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南朝梁宗懍《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寒食节先一日为火前节,次日叫作小寒食、火后节,第三天就是清明节了。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寒食节起初在山西最盛行,后来流行到全国,据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的介子推而设立的,主要习俗是禁火、食预先烹制好的冷饭,以馓子和麦粥为主,最早的寒食节为期一个月。东汉末年,曹操击败袁绍后占据了并州(今山西省),下《明罚令》,规定寒食节为三天。唐代的寒食节以祭拜祖先、扫墓、郊游为主,此外,还有踏青、斗鸡、击鞠、拔河、摔跤、荡秋千、泛舟、放风筝、斗花等节俗,全民放假三天,身为奴婢者也不例外。唐代李林甫《唐六典》记载:“客户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到了北宋以后,寒食节已经远不如清明节隆重了。
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是节日兼节气的民俗大节,日期在公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引《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的内容最早以祭祖和事鬼为主,所以也叫“鬼节”,它和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一并称三大“鬼节”。清明扫墓祭祖的习俗先秦时期已经存在,到了唐代成为定制,后晋刘咰《旧唐书· 玄宗纪》记载:“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虽然寒食清明只有一日之隔,但是在唐代,寒食要比清明重要许多。不过,寒食祭祖、或是清明祭祖,因人而便,已经不再固定。白居易《寒食野望吟》里有“乌啼鸦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的诗句,就说明了这一现象。同时,一些原本是寒食节的节俗也开始置入清明节名下,两个节日出现了合并的迹象。到了北宋,寒食和清明的地位已经完全转换,明清时代,寒食节基本就消失了。
由于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农历和公历一般相差一个月左右,寒食和清明又非常接近,都在公历四月上旬,加之节俗的相似、重复,古代的三个大节最终合并成为一个节日——清明节。如果清明节恰逢三月初三上巳节,这一天就叫作“真清明节”,这种现象是百年难遇的。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苏羽摄影报道)“我是王经理,这是我新办的号码,保存一下,收到回个短信。”收到类似短信,你要千万注意,这很可能是一起骗局。家住峄城区的李某在某公司做财务人员,近日,她收到领导王总手机号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