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小丽 文/图
3月26日,雨后初晴的周末,不少市民全家总动员,来到乡间田野放松身心。
位于东兴区高桥街道附近的“梦溪谷”草莓园,一大早就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前来采摘的游客。接待游客、介绍草莓品种、给草莓称重……草莓园主人陈清玉忙得不亦乐乎。
“现在正是草莓采摘的旺季,特别是周末、节假日有阳光的日子,前来采摘的人特别多。”在接待游客的间隙,陈清玉告诉记者,春节前后高峰期,园子平均每天要接待三四百名游客。
今年已经50岁的陈清玉,烫着时髦的棕色卷发,身着驼色羊毛大衣,脚穿黑色高跟鞋,走在草莓园的大棚间,看上去一点也不像一个成天与泥土打交道的农家人,更像是草莓园里的游客。
事实上,陈清玉的确不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农家人,经营草莓园只是她的业余爱好。
“我从小出生在农村,但是因为上学等缘故,却很少干农活。所以,我长大后,就梦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果园,在里面种满各种各样的果实。”陈清玉说,她给草莓园取名“梦溪谷”,就缘于此。
陈清玉告诉记者,前些年,她到成都游玩,发现草莓采摘这种体验式果园很新颖,就决定把它引入内江。为此,没有任何草莓种植经验的她,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远赴成都、广州、海南等地大型果园,从零开始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开始了“圆梦”之旅。
“一开始,我只流转了7亩土地用来尝试,没想到效益这么好,所以我的园子才越来越大,有了现在40多亩的规模。”陈清玉说,早在2012年,她就开始在东兴区田家镇正子村流转土地试种冬草莓,在内江是很早的一批草莓种植户。但是,创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回顾这几年的果园生涯,陈清玉吃了不少苦头。
“建草莓园的第一年就遇上了洪水,所有的大棚都被冲毁,育好的草莓苗子也都死掉了。”陈清玉说,那场洪水让她损失数万元,投入的第一笔资金血本无归。当时,亲朋好友和工人们都以为她要就此放弃,但执着于梦想的她却决定咬牙重新开始,“经营果园是我的梦想,洪水只是天灾,所有的农作物都是靠天吃饭的,草莓还没成活,我并不算失败!”
经历那次洪水之后,陈清玉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把草莓园重新选址于高桥街道凤庙村5组——这里临近城郊,不仅交通方便,而且也不会有洪灾之扰。由于平日需要上班,陈清玉只有在上班前、下班后才能到园子里照料。但无论多忙,陈清玉每天都坚持到园子里走走,察看草莓长势,询问工人工作安排。
在陈清玉的悉心打理下,草莓园逐渐走上了正轨。这几年,随着体验式田园经济的走红,草莓采摘游也日渐兴旺起来。周边像陈清玉这样的草莓采摘园,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但即便这样,陈清玉的草莓园因坐拥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人气依然不减。
“草莓的经济效益不错,采摘时间长,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5月都是采摘季。”走在香气四溢的草莓园里,陈清玉指着其中几个大棚告诉记者,试种草莓成功之后,她决定扩大果园种植品种,于2015年引入了火龙果种植。
这一次,她像当初学种草莓一样,远赴国内多个火龙果原种地学习种植技术。虽然其间经历了大雪、高温,火龙果的种植也不顺利,但陈清玉再次坚持了下来。事实证明,她的坚持是对的。去年11月,第一批火龙果上市,几天之内就吸引了四面八方上万人到园内采摘、观光,销售收入达10余万元。加上草莓采摘收入,去年,陈清玉的果园一共为她带来40多万元的收入。
“预计今年总收入会达到50万元。”看着园子里络绎不绝的游人,陈清玉乐观估计,今年采摘园的境况会比去年更好。与此同时,一张更大的蓝图在她心里有了雏形。
“今年,我又流转了几亩地,试种了百香果、红心番石榴和果桑,以后我的果园规模会越来越大,品种也会越来越多。”陈清玉谋划着,将来她老了,就全身心投入果园的经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果园主人。
新闻推荐
1973年在浙江余姚境内河姆渡遗址上,曾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人家的粮库里储藏量逾120吨的稻谷。经碳14测定,这批稻谷距今有7000年,籼稻、粳稻都有,且属人工栽培。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稻谷、谷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