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邹阳记者王和斌
3月30日,在海拔2200多米的茂县永和乡腊普村,致富带头人罗杰的妻子王德花正在李子树下栽种草莓。
“今年计划种植1600株草莓苗,预计产1500余斤草莓,按照去年15元一斤的价格计算,能收入两万多元。”罗杰高兴地算着草莓的收入账。
去年,永和乡立足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在腊普村成立了茂县新特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建档立卡贫困户荒地30亩,发展高山草莓种植。
“贫困户还可以在草莓基地里打工,每天100元工资,一年下来也有上万元的收入。”腊普村村委会主任龙雄告诉记者,在基地建设过程中,村里积极组织贫困户参与基地土地整治、搭建大棚、草莓种植、安装滴灌及附属设施等建设和管理,带动贫困户就近就业。
“技术是发展种植业的关键。今年,我多次到安徽、河北等地考察学习草莓种植技术,将运用到村里的草莓种植中来。”罗杰说,去年因为技术缺乏和管理不当,草莓收成不是很好,只卖了一万多元。目前,合作社已与成都市林科院达成合作意向,作为草莓品种研究试种基地,将由他们的技术员长期定点指导草莓种植。
据了解,腊普村高山草莓基地共投资66万元,其中省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部门整合资金30万元,农户(合作社)自筹资金21万元。
“高山的30亩大棚将发展成草莓育苗基地,目前已在半山完成立体农业草莓基地大棚搭建,种植了巧克力、红玫瑰等8个新品种草莓。”罗杰说,今年草莓种植将形成大棚种植、立体农业和林下种植三种模式。
罗杰介绍,腊普村的草莓5月份成熟,和外地草莓成熟季节错开了,销售不成问题。“大部分在县城就卖完了,通过网络销售一部分,还有的销往成都等地。”腊普村的“反季节”草莓深受消费者青睐。
“基地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实行股份制管理,合作社占49%,村委会占51%,收益按比例分配。”永和乡负责人告诉记者,腊普村通过不断扩大草莓基地建设规模,辐射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形成特色和优势产业,打破了制约高半山经济产业发展的瓶颈,成为高半山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示范基地,对全县高半山区的产业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今年,永和乡继续加强集体产业培育,着力拓宽增收途径。该乡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原则,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探索集体经济开发新路子。
开春以来,腊普村农技员龙涛一直围着村里的蜂箱转。
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解决腊普村贫困户脱贫问题,在省文化厅的大力帮助下,该村成立了蜜之源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省文化厅下拨专项扶持资金6万元用于该村中蜂养殖,发展6户中蜂养殖户,发放中蜂120桶。同时,合作社还将免费传授养殖技术,按市场价收购蜂蜜。
腊普村中蜂由初期的200多箱发展至现在的330箱,蜂蜜产量达3300余斤,按市场价40元每斤估算,产生效益14.2万余元。“未来5年内,由腊普村中锋养殖合作社每年提成2000元作为腊普村集体经济。”龙雄说,以专合社的形式带动腊普村群众参与中蜂养殖,以养殖点发展带动全村整体脱贫,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据了解,今年,腊普村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带动有意向养蜂的群众(含贫困户)15户。按每箱产10斤蜂蜜,每斤卖40元计算,到2018年底预计可实现平均每户年纯收入1.45万元。
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腊普村集体经济发展初见成效。今年,该村将以脱贫摘帽为重点,着力加强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络建设,完善组道硬化、田间路入户等建设;不断扶持壮大集体产业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品品牌化,积极搭建“网店”等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专合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专合社辐射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功能。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记者孙辰茜)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10日在谈到当前朝鲜半岛局势时说,有关各方都应保持克制。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近来朝鲜进行第六次核试验的可能性不断加大,同时美国航母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