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然而,杨东驻村不久,就常感胃部不适,他总是吞几粒药,咬咬牙顶过去。2016年10月4日,被确诊罹患胃癌的杨东永远地倒下了。在告别仪式上,村民张世玉抹着泪水说:“杨书记从县城来到山沟沟里,带着我们挣票子,连命都搭上了。”
培育产业闯市场,昔日荒地穷村变成生产基地
走进万寿乡灵感村的碧瑶庄园,亭台楼阁、花径通幽。一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苦于地处偏远,村民致富无门。第一书记廖洋发现,这个古村落有许多保留完整的徽派民居建筑,还有一口数百年的老水井,心中便有了一个初步设想——开发旅游资源。
经村委成员研究同意,廖洋开始找专家调研、规划、设计,找业主投资,不分昼夜地奔忙。他还以“支部+产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如今,碧瑶庄园解决了村里200多人的务工问题,其中20多人是特招的贫困户。
经历多、见识广,退役军人第一书记们通过规划和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脱贫增收。拱市乡高滩村昔日2000多亩撂荒地,不到两年就变成了龙虾养殖场、青花椒生产基地。这些产业园区按照责任人管理范围,连块成片,被划分成九大“战区”,并插上了“军旗”。第一书记刘锐说:“一律采取军事化管理,一切都严格有序。”
“村里有了龙虾养殖场,我可以就地打工,一天能挣120元。”72岁的贫困户胡顺余,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巨光乡金土村偏远落后,建卡贫困户121户、449人。黄小军进村后先争取到帮扶资金420万元,解决了村民饮水难、行路难问题。接着,他扩建支部活动阵地,聚心又聚力。第二年,黄小军为村里引进投资人,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蜂糖李等产业。如今,村里规划的1000亩蜂糖李,第一期成林的500亩即将迎来花期。“挂果后,估计每斤能卖三四十元。”村主任廖碧权说。
蜂糖李树种下地,黄小军又心生一计:利用林地办野鸡养殖基地,一地多用,效益倍增。很快,他从上级部门争取到10多万元,帮助村民发展林下养殖。眼下,年出栏近2万只、注册商标“常之珍禽”的野鸡,已畅销重庆等周边地区。之后,村里又发展了2000头生猪养殖,同时鼓励贫困户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既为农旅融合打下坚实基础,又使方寸之地变成了贫困户增收的“银行”。今年,黄小军又带领村民建起网络销售平台,把山里的农副产品销往广阔市场。
虽然脱下军装,却永葆军人本色。两年多来,46名退役军人“第一书记”落实扶贫资金4.98亿元,整修、新修公路216公里,整治、新建山坪塘146口,新建蓄水池105口,易地扶贫搬迁2530人,建立电子商务网店46个、村卫生室46个、文化室46个……军人的本色在脱贫一线闪闪发光。 (转自《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宁4月10日电(李亚光贺仁旺)记者近日从青海省交通运输厅获悉,2016年青海完成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388亿元,今年起相关投资将继续增加,“十三五”期间总投入有望超过2000亿元。到2020年底,该省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