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森·怀特黑德《地下铁道》中文版□女报记者 朱洁
十六年前的一天,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脑中灵光一闪,“如果美国历史上的‘地下铁道\’运动真实存在一条铁道,那么历史将会怎样,美国的今天又会怎样?”
在19世纪的美国,“地下铁道”本来是一种隐喻,是指美国内战前民权活动家们为帮助南方种植园中的非裔奴隶逃往北方自由州和加拿大而设立的秘密路线网络和避难所,延伸至美国的14个州以及加拿大。当科尔森设想将“地下铁道”写成真实的铁道,顿时发现自己可以自由地将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前后挪移,“发生在黑人身上的梅毒‘坏血\’试验其实是之后很多年才发生的事情,但为何不将它往前提一些呢?为何不让‘优生\’和‘绝育\’运动——这些看似善意的政府项目——发生得更早?这样它们的真实意图就能得到更好的暴露。将‘地下铁道\’这个隐喻进行艺术加工,使我拥有了这样的创作空间。”于是,凭借这条不存在的铁道,科尔森创造出了一段另类美国史。
北京时间4月11日,《地下铁道》又凭借这段虚实结合的美国史,荣获了2017年普利策小说奖。
一部黑暗中的美国传奇
对《地下铁道》,普利策的颁奖词如下:“本书巧妙融合了现实主义与寓言性,将奴隶制的残暴和逃亡的戏剧化结合成为一段指向当代美国的传奇。”
传奇的主角,是一个名叫科拉的女奴。
科拉16岁,在美国南方种植园受尽欺辱和强暴,过着没有希望的生活。奴隶主又一次残忍的鞭打,让她下定决心,逃出人间地狱,穿过沼泽的黑水和森林的幽暗,搭乘秘密的地下铁道,一路向北,投奔自由。这是怎样的旅程啊——她沿路看到社会的邪恶、法律的不公,暴力无处不在,善良的光却是那么脆弱。好心人一个个倒下,但那身高两米、冷酷无情的猎奴者对她紧追不舍……
你如果有足够的勇气,决定翻开美国历史上最黑暗沉重的这一页,和科拉一起踏上逃亡之路,便注定不会中途放弃。这是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满启迪的旅程,在无望的逆境中寻找生机,在黑暗的地下寻找光明。
凭借强劲势头走红多国
这部小说的走红过程,也是一个传奇。
2016年4月,美国知名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拿到了还未出版的书稿,读过后激动不已。在她的推进下,原定9月份才出版的《地下铁道》提前到8月上市。奥普拉还将其选为书界风向标“奥普拉读书俱乐部”推荐图书。在美国,没有哪个奖的市场分量抵得上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的推荐,所以科尔森在推特上表示“十分惊喜”。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去年8月,当时在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自己的夏季阅读书单,《地下铁道》赫然在列,他称赞小说“精彩”“有力”。随着“两奥”力推,读者们也蜂拥而至。出版仅四天,《地下铁道》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两周升至《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稳坐王座数周。
接下来的半年,该书凭借强劲势头横扫欧美各类图书奖项及畅销书榜单之首。
今年3月28日,由《中华读书报》编辑康慨翻译的《地下铁道》中文版问世,目前已在当当、京东畅销书榜站稳脚跟。
迈出自我拯救的第一步
一部“畅销小说”为何能获得如此多殊荣?
“要善待每个人,要去创造艺术,去对抗强权。”这是去年科尔森凭借《地下铁道》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时的感言,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在翻阅该书时,最初的感觉像跳进了血腥和荒诞混杂的泥潭,读得迫不及待又撕心裂肺。书中的很多人,在强权思想下均处于一种失智状态——同为奴隶,并不会天生同仇敌忾,身在底层,会把更弱小的同类像蚂蚁一样踩在脚下;逃跑的奴隶被追杀,帮助黑奴逃跑的白人同样也会遭此厄运,邻里、家人告密是家常便饭;科拉逃到貌似自由的南卡罗莱纳,却被强迫做绝育手术,她的伙伴则被带去做梅毒试验,因为“白人必须消灭黑奴中的残障者、能力低下者以及不够健康的成员,以免他们在人口数量上压倒白人”……这一幕幕令人不寒而栗。
追求自由难道错了吗?“科拉走出这一步,必须得去期待前头有些不一样的东西,即使她的一步步是如此悲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处在悲惨境地,也得去相信会有一个可供自己喘息的地方存在,否则我们永远无法迈出第一步。”科尔森曾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
是的,生活中总会有艰难、困苦和辛酸,但敢不敢迈出克服它们、自我拯救的第一步,还在我们自己。
新闻推荐
简朴雅致的白族民居、清新舒适的度假海景房……近年来,环洱海的客栈民宿,已成了云南大理鲜明的旅游特色标志。不过,缘于一场治污行动,洱海边近2000家客栈餐馆,将在一段时间内退出人们的视野。为何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