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住建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文,要求2017年6月底前,各大城市要编制宅地供应中期(2017-2021年)规划和三年(2017-2019年)滚动计划,并向社会公布;按照“五类”(显著增加、增加、持平、适当减少、减少直至暂停)调控目标,督导供地计划编制和实施;商品住房库存周期在6-12个月之间的,要增加供地;6个月以下的,不仅要显著增加供地,还要加快供地节奏。同时,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建立项目行政审批快速通道,对拖延上市,捂盘惜售的要严处。
这是2月以来,新一轮楼市调控升级后,第一次出台的针对全国楼市调控的统领性文件。文件开宗明义,再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此次贯彻住房定位的着力点放在供给侧。近期,40多个城市高效率地启动调控,调控力度、政策工具落子均超以往,且无一例外,调控未脱离需求端抑制的框架。事实是,去年10月以来楼市再度火热,根源就在供应不足,20个热点城市2016年以来库存周期一直在6-10个月,有的甚至仅2个月。
近年来,管理层最看重的调控措施就是增加土地供应。但种种迹象显示,热点城市土地供应在减少。2016年,热点城市房价暴涨,但宅地供应却明显减少,厦门、上海、广州和北京实际供地同比分别减少50%、48%、42%、31%。
二手房价格暴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近年来供地连续下降,导致楼市回暖时,需求一窝蜂地涌向二手房市场。由于二手房市场供应分散,从挂牌到出售周期较长,需求集中释放,容易加剧供求紧张和房价上涨趋势。
现行经济金融环境下,大规模增加供地,或许才是平抑房价的唯一手段。细数近年来房价稳定的城市,无不是供地量大的城市,如重庆、成都和广州。近日,因楼市10多年保持稳定,重庆屡屡被赞誉。事实上,突破供地瓶颈是重庆楼市最大“稳定器”。2011-2015年,重庆人均供地面积(16.12平方米)在10大城市中排第一,达到南京、杭州和天津平均规模的2倍、北上广深的5倍。重庆宅地供应之所以能够“放量”,大规模新地投放和“地票制”是两大引擎。
此次住建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文,不仅要求各地明确中期供地计划,且以库存消化周期作为督导供地的量化指标,意图很明显,热点城市一味在需求端抑制,解决不了中长期供求紧张问题。突破瓶颈,大规模增加供地,才能从根本上疏导需求和缓解房价上涨预期。
但是,越是热点的城市,空间扩展越快,新增供地的弹性就越低,充其量多投放几宗宅地,或许只是杯水车薪,无法突破供地瓶颈,还可能因开发商纷纷“抢食”出现“地王”而被问责。此前,针对房价快速上涨,杭州、南京等热点城市集中出让土地,甚至一次性投放几宗,但无法避免“地王”或高地价。据《中国证券报》
新闻推荐
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 教育部与陕西等六省市签署合作备忘录
据新华社教育部11日与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青海、青岛等6省(区)、市在北京签署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教育部和6省(区)、市将统筹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