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晚上9点半,洪雅县柳江镇的茶商张洪将一天收购的茶叶送到花溪镇的茗道茶厂。茶厂内灯火通明,炒茶的机器声轰鸣,炒茶师傅来回忙碌着,一波又一波像张洪一样的商贩来了又走,一股淡淡的茶香在空气中弥漫……每年这个时候,茶厂都会制作一种半手工的茶——高山毛尖。
春茶采摘炒制 一芽一叶皆辛苦
茶厂的老板沈其军是土生土长的花溪人,茶厂从建起至今已有3个年头。在建厂之前,沈其军在洪雅县城工作,后来,为了发展家乡的高山茶,他放弃工作回到花溪,办起了茶厂。每年的茶叶采制期,沈其军都要从早上5点一直忙到后半夜,收茶、摊茶、管理制茶每一个环节……最忙的时候,三天两夜没合过眼。
在茶厂门口,沈其军的妻子忙着帮张洪将车上新鲜的茶叶拿下来过称、记账。“这两天的茶叶不好收了,今天翻了两座山,跑了50多公里山路才收了30斤。”张洪表示,在芽头冒得多的那段时间,他曾一天收购过400多斤鲜叶。
将近晚上10点了,张洪还没有吃上晚饭,收茶不仅辛苦,还担风险。茶厂严格要求只收高山茶,并且要保证茶叶质量,所以商贩们每天在晏场、祁山、严桥、桃源、侯山等山间行走,为了保证茶叶的鲜嫩度,一秒钟都不能耽搁,生怕糟蹋了宝贝。
茶叶送来必须要抓紧炒制,时间一久容易变味,就不能保证茶叶质量了。有着30年制茶经验的河南信阳人周师傅,管控着厂里茶叶制作的每一个环节。“这个季节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厂里很多师傅都是通宵达旦地炒制。”据周师傅介绍,送来的新鲜芽尖所要经过的第一道程序是机器“杀青”,“杀青”过程中全凭制茶师傅的“经验”,温度、湿度与时间的掌控都凭感觉。
第二道程序茶叶揉捻是茶叶制作流程中很重要的工序。通过机械“揉”和“捻”的动作,将近似自然叶片形态的杀青叶,用“机械”的方法,使叶面积缩小,揉卷成一定形状。“简单来说就是对茶叶塑形。”周师傅表示。
手工精心炒制 只为那独特味道
与此同时,在茶厂的一墙下,4口炒锅一字排开,26岁的袁珍华和其他几位老师傅正埋头“抓条”。
袁珍华是里面年龄最小的,却已经学会制茶5个年头了。只见他们手心向下,拇指与另外四指张成“八”字形,茶叶从小手指部位带入手中,沿锅带上,用大拇指捏起,离锅心15厘米高处,即用腕力将茶叶由“虎口”处迅速敏捷地摇动甩出,使茶叶从锅内上缘依次落入锅心。如此循序进行,到茶条成形,有七八成干时,就可以出锅了。
袁珍华说,炒锅温度有70、80度,非常烫手。长期制茶工作,让他们的手上长满了老茧,加上茶碱的染色,整个炒茶季,他们的双手都是黑褐色的。每天夜里,待茶叶制作的前几个工序完成,他们便开始炒制,看似简单,却全靠自己的经验去拿捏,每个人一晚上都会炒上几百锅。
“通常炒制一斤高级毛尖茶大约需要5万个芽头,平日里我们泡一杯3克的清茶,需要独芽大约300颗,而这一杯清茶,却是制茶师傅们熬了无数个夜晚制作出来的。”沈其军表示,要制作精品的春茶,每一个制茶步骤都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要恰如其分,如果其中一道工序失误,就全盘报废,这种痛,只有制茶人才能体会到。
一款好的毛尖,是传统经验和现代工艺的结合。沈其军和他的制茶师傅们一起,还将以极其精细的工匠精神,让雅茶在年轻的这一代,传承一脉馨香。
新闻推荐
近日,记者从商务部获悉,为了打破品牌授权销售单一模式,加快构建共享型、节约型、社会化的汽车流通体系,激发汽车市场活力,近期将出台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孙继文介绍,商务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