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黄易去世,在这个武侠式微已经很多年的时代,引发无数人怀旧的情怀。
武侠小说,尽管一诞生就争议不断,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伴随过无数少年的青春岁月,并在他们的成长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虽然他们长大以后,被世界磨平了棱角,淹没在眼前的苟且之中。作为文学类型之一的武侠小说,也渐渐衰落。但人们心底的武侠梦,并没有消失,而一个作家死亡,则让尘封已久的光荣和梦想,再次泛起。许多人因此在问,武侠小说还会有下一个春天吗?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武侠还在只是形式不同
学者陈平原写过一部《千古文人侠客梦》,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到金古梁温,到刚刚去世的黄易,武侠的精神一以贯之,千古流传。
很多人说武侠是中国独有的,其实在我看来,武侠更像人类的一个梦,梦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但基本的结构却大体相同,比如匡扶正义、比如红颜知己、比如千里赴难、比如守信重诺。所以,武侠的形式可能是中国独有的,但武侠所反映的东西,却是人类普遍都有的。
武侠小说可能是读者最广泛的文学类型之一,不论年龄、不分职业,这也证明,武侠小说的流行不是偶然,而是它契合了人性中的某些东西。
内地的武侠热,大概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的,那时候港台的武侠小说大量引进内地,引发了普遍风潮,这可能和当时文学样式的缺乏有关,刚刚改革开放的社会,精神产品还很匮乏,武侠被人们普遍喜欢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到了今天,媒介技术高度发达,它改变了文学的存在状态,改变了它的生产、传播、阅读方式,文学内部也在快速地变得多样化,因此武侠小说作为文学类型之一,不再有当年的辉煌,这是社会发展、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变化,但并不能证明,武侠没落了。因为武侠的精神没有变,人们的梦想也依然还在,或许,在新的文化形态中,武侠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未必再叫武侠,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中,很多都存在着武侠的影子,影视作品中,武侠也依然还是非常重要的题材之一。所以,我觉得武侠还是有可能再一次流行的,尽管那时候它的名字可能不一样了,但精神内涵还是一样的。
有人认为武侠是中国最早的类型文学,这样的判断有一定的道理,在今天,类型文学高度发达,穿越、玄幻、盗墓、冒险等五花八门,但其中很多类型,和武侠小说的边界其实非常模糊,盗墓中没有武侠吗?玄幻中没有武侠吗?甚至有很多小说写的是穿越到武侠小说中的故事,这也足以说明,尽管武侠小说作为单纯的一种类型,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却进入了今天更加丰富的类型文学中,大而化之,成为了某种母本式的东西。
或许有人认为,武侠小说不适合现代社会了,事实未必如此,首先,影视创作中,武侠仍旧是主要体裁之一,声光电化的时代,恰恰能将武侠表现得更加精彩。其次,武侠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武侠也有传统武侠、现代武侠、后现代武侠,比如《鹿鼎记》,描述了韦小宝这个武功既不高强、人品也不那么高大上的小人物,本身就是对过去武侠的一种解构。到了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网络小说,对传统武侠解构得更加彻底,大量现代、后现代的观念融入到新的作品中,不但造就了全新的作品,也让读者对武侠的认识,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网络时代,文学的样式比当年更多,传播的方式比当年更快捷,更不用说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娱乐形式,在不断地分化受众,武侠小说不一定会以武侠的名义再轰轰烈烈一次,但谁能说,那些现在仍旧轰轰烈烈的作品中,没有武侠呢?
今天还需要侠客吗?
什么是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不太喜欢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我更喜欢贾岛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千里诵义者也……谓之游侠”,恰恰也证明,私力救济无疑是侠存在的基础之一。这是人类的本性,即便是现代文明也依旧不能否认。
周怀宗
新闻推荐
近日,重庆市地方储备粮管理工作会议召开。笔者从会上获悉,2014年底,国家下达重庆市新增110万吨地方储备粮任务,经过两年的多措并举,重庆市在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地方储备粮增储计划,同时,新建150万吨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