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说,“一般人比较偏重于现实,而诗人往往更偏重于理想。尤其是中国的旧诗,它们所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就是对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对象、美好的理想的追求与怀思。”让孩子从小学习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古诗词能以其凝练、厚重、美好的含义陶冶情操,加强文化修养。
情操是人的思想、感情积累形成的观念,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价值观很重要,不是形而上的词汇。
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在《三败俱伤的时代病: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中,揭示了中国社会目前很大的一个隐患——— 整个社会都患了“空心病”,青少年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患者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自杀欲望强烈,药物和物理治疗都无效,自杀者获救后仍会再次自杀,因为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价值观对于普罗大众也很重要。比如,当人们购物的标准是什么贵买什么、什么流行买什么时,他们浪费的可能是金钱。而当青年人择业的标准是什么行业收入好做什么,择偶的标准是谁家有房子嫁给谁,他们浪费的是生命。之所以会浪费金钱、浪费生命,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使然,他们缺乏能帮助他们获取幸福的价值观。
价值观与现实息息相关,而决定价值观的情操更是不可小觑。如果说价值观是保证我们走在康庄大道上的路界,文化修养就是让我们走得更舒适、顺畅的给养。席慕蓉说,“所谓诗教,不也就是要把这一种珍贵与淡泊的特性在潜移默化之中,根植到下一代的心里去吗?”
具备了一定的文化修养,能有助于安静从容地观察、思考。董仲蠡的演讲中举了另一个例子,“以色列小学就开设宗教学,德国的中学生哲学是必修课,我们去日本访问的时候,看到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之后依然参与茶道培训、艺术鉴赏等活动。当时,我们同行的一位老师就问了那个特别经典的问题:‘这有啥用啊?\’那位老师说:‘这些活动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修心,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茶道、艺术鉴赏、哲学、宗教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的组成,能丰富人们的心灵。心里踏实了,才可以了解自己、观察世界。然后能体会人生中的种种美好——— 人生的目的之一,乐趣所在。武亦姝说,“人生的诗意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等待人们去发现,为人们涵养一颗诗心。”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厚重的一部分,更是中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了解古诗文,就无法获知中文传递中的“语码”。比如断桥、杨柳、南浦、长亭在古诗词中意味着别离,月亮代表思念,冰雪象征高洁,芭蕉、芳草、梧桐常与离愁别绪相关。
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好现代中文。胡适、鲁迅这些最初的白话文倡导者的古诗文底子都很厚,当代许多作家、诗人的古诗文造诣也不低,并深受影响,如杨牧、郑愁予、余光中、席慕蓉等。2017年2月,毕飞宇在清华大学谈李商隐的演讲引起轰动。不止他的演讲内容本身令人惊叹,更多人的惊叹来自于不知道他能这样讲诗词、这么懂诗词。其实,擅长中文写作的人没有几位不喜欢古典诗词的———白话文如果脱离了古代诗文,便是无源之水。余光中声称,他翻译王尔德的作品,有些地方译文胜于原文,“有些地方,例如对仗,英文根本比不上中文。在这种地方,原文不如译文,不是王尔德不如我,而是他捞过了界,竟以英文的弱点来碰中文的强势。”余光中感叹说,“我以身为中国人自豪,更以能使用中文为幸。”——— 他的中文是包含了古代诗文的中文。
顾彬说,“语言决定一切。语言决定你的存在,你的思路。按照当代哲学家的观点:语言包括内容,语言和内容是分不开的。”学好中文,不仅在于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而是有助于个人发展。
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学些古诗词?沧桑回眸,叶嘉莹给予了平实无华却饱含智慧的答案,“真正古典文学的生命,它那种美好的、兴发感动的作用,很多年轻人不能体会了。所以我希望在幼小的生命成长的时候,就能够对于我们中国美好的文化传统,有一点点的感受,将来不管他是念经济、念商贸、念理工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有一个文化的根源,这对于他做人处事都会有相当的好处。”
(据《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记者罗争光)民政部办公厅13日发布声明,称近期有人以为老年人发放“养老助残卡”为由进行诈骗,民政部从未组织此类活动,请公众切勿上当受骗。声明指出,近日,部分老年人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