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年度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引发收视热潮。该剧大尺度揭露反腐生态,众多老戏骨云集飙戏,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此外,剧中一些寓意丰富、耐人寻味的台词也为该部戏增色不少。剧中,学者型官员高玉良对他人用“书生意气”评价自己极为不悦,明确坦言:“我离开大学已经20多年了,早没有书生气了。”
作为曾经的大学教授、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高玉良竟然对“书生意气”四字如此反感,个中缘由值得细细品味。显然,在高玉良看来,“书生意气”带有十足的贬义,用此词评价他,就等于变相地说他迂腐、呆板、不谙人情、不通世务,对此他表现出不悦和恼怒,也就很自然了。其实,对书生意气有着此种曲解的又何止高玉良一人。时下,这个词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离“博识、儒雅、赤子之心、价值坚守”等褒义越来越远。譬如,说某个人“书生意气”,就近于说他认死理、不开窍、从头到脚“一根筋”;说某个干部“书生意气”,就近于说他不知变通、不善协调,缺乏工作灵活性,难堪大用。
其实,在历史上,作为士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书生意气是备受推崇的。“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莫言书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品读古今诗词,我们不难发觉,书生意气所昭示的是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至大至刚的凛然正气和粪土王候的人文坚守。也许有人会说,书生气太重、过于理想化是做不成事的,“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有力的诠释。诚然,成熟、稳健对于立足社会、为人处世、干事创业来说必不可少,但书生意气不能简单等同于偏执冲动、不务实际或是迂腐酸涩、墨守成规。刚步入社会、接触世界时,不唯读书人,每个人都是“青涩”的,而读书人由于知识储备丰富,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成长起来远较一般人快。曾国藩一生手不释卷,书生本色未曾消褪丝毫,可这并没妨碍他在官场上纵横捭阖,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成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与曾同时代的翁同龢、李鸿章、张之洞等科甲出身的官员莫不如此。可见,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应是读书人的自我调侃之语,不可穿凿理解,更不可奉为至理名言,否则将会贻笑大方。
在红尘滚滚、物欲汹汹的今天,保留一份书生意气已着实不易,也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有的人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便慢慢强迫自己磨圆棱角,随波逐流,变得庸庸碌碌;更有甚者,放弃最起码的价值操守,为名利所惑,沉溺其中,一步步走向沉沦。在《人民的名义》中,原本挥斥方遒、正气凛然的高玉良随着地位的上升,纯真的书生意气渐渐消褪,明净澄澈的心灵被日益“污染”,从而最终走上了贪腐不归路,落了个身败名裂的悲惨下场。
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曾为所带的博士生撰写过这么一副对联:史亦尝考,文亦尝校,答辩近了,犹思几度改论稿;家总要成,钱总要挣,奔走红尘,莫忘曾经是书生。活在当下,我们不妨把书生意气当做一件防护衣,用它过滤掉世间的喧嚣与浮躁,守住内心的纯真与良知。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13日,市企业家队伍建设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市政大厦召开。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常胜主持会议,副市长张成伟出席。王常胜在讲话中强调,要强化配合,协调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