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永东
剑阁县地处四川北部边缘,属秦巴山区连片重点贫困县之一。针对全县贫困人口面广、量大、程度深的实际,近年来,剑阁县围绕“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目标,实施“四驱联动”、政策兜底、输出转移等措施,促进全县就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探索出山区贫困县就业扶贫的新模式。
抓管理促规范,强化支撑保障过硬
“管理出效益,管理就是生产力”,推进就业扶贫,必须建立一套精细化、规范化、痕迹化的管理机制。构建兵团式作战体系。成立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建立数字化信息平台办公、采取多媒体沙盘推演、挂图式倒逼作战的方式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动态监管和全景展演。县级分指挥部中单独成立就业扶贫专项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任指挥长,县级领导分线负责,行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双管双抓双控,相互促进。设立全覆盖服务站点。县人社局设立就业扶贫工作总站,57个乡镇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543个村设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分站,专门核定118个事业编制,配齐劳动保障信息员,以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站点为基础,多方参与、功能细分,激活就业扶贫“三级联动”的“末梢神经”。建立清单化考评机制。县委对就业扶贫实行项目化运作,清单式管理,动态化调控,月督办通报,季督查整改。将就业扶贫纳入全县民生工程,实行“一票否决”、双考核,既作为乡(镇)、县级相关部门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又实行就业扶贫专项考核,确保就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抓培训促提升,强化资源整合到位
培训是提高贫困户就业的最有效途径,剑阁县坚持把强化培训作为破解贫困家庭就业难的金钥匙。县校共建,打造定制课堂。县人社局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县职业中学、农广校、党校等8家培训学校,人社、农业、残联等5家培训机构资源,坚持“意愿调查、机构认定、计划下达、培训监管、资金管理”“五统一”管理,建立“校企、校园、校政”“三方合作”机制,精心推送定制课程。阵地前移,打造开放课堂。推行导师制培训扶贫模式,建立就业扶贫导师专家库,组织导师深入田间地头、鸡圈猪舍等场所“手把手”教技能,“面对面”讲方法,进行家禽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切实提高贫困群众“实战”能力。2016年33个脱贫村培训贫困家庭劳动者超过2600人。“四包”模式,打造免费课堂。推行“包吃、包住、包学会、包就业”“四包”模式,培训期间,为参培贫困群众提供每人每天10元的生活补贴。免费开展“储备式”、“订单式”、“定向式”、“联合式”培训。目前,免费开展就业创业培训8期1150人次,品牌培训5期812人次,参与培训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
抓服务促和谐,强化力量下沉到户
剑阁县着力在零距离联系服务贫困群众,打通“最后一公里”上下硬功夫。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推进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城镇就业扶贫街区建设,鼓励企业建立扶贫基地、扶贫车间(加工点)吸纳就业;发展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就业;兴办农村民宿、农家乐、家庭服务业等新业态,拓展就业渠道。创建返乡创业园(基地)38个,建设就业扶贫街区12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万个、新业态6700多个,就近就地吸纳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1.35万人。开发公益岗位。整合政策性资金1500万元,推行"6+3+2"公岗安置模式,即:当年计划退出的每个贫困村开发6个、非当年计划退出的每个贫困村开发3个、非贫困村开发2个公益性岗位,集中开发村社道路养护、治安维护、保洁保绿、水库管理、山林看护、交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1413个,兜底安置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残疾人、低保家庭人员等家门口就业,每月发放300-1000元岗位补贴。加强劳务输出。规范有序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向沿边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就业,在剑阁籍农民工集中地北京、重庆、新疆、东莞、昆山等建立5个农民工工作站,落实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全县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2.1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6亿元。
(作者系中共剑阁县委书记)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消息一条“青海湖一郎剑半岛一小湖泊变成了粉红色”的消息日前在网上流传,消息中显示的视频和图片引发社会舆论关注。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初步判断,整个湖面呈现粉红色是由于湖中的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