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③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⑥,颠沛⑦必于是。”(里仁篇第四)
[注释]①得之:从上下文看,应作“去之”,所以译为“摆脱它”。②恶(音乌wū)乎:哪里。恶同“乌”,文言疑问词,相当于“何”字。③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时间。④违:离开。⑤造次:仓卒、紧迫。⑥是:这,此。⑦颠沛:跌倒在地,引申为流离失所。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和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抛弃的。君子背离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和仁德同在。”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认为,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并非如此。孔子认为,发财和升官是人们所想得到的,这是人之常情,在合乎仁和义的前提下,也是孔子所追求的内容。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足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富贵与贫贱是人生的两极,获取富贵与摆脱贫贱的原则都是道,而不是人的好恶。这个道就是仁道。有道则富贵亦可求,无道则贫贱不可离。仁是君子所以成为君子的本质所在,也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所在。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原文]子曰:“富①而可求②也,虽执鞭③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第七)
[注释]①富:指升官发财。②求:指合于道,可以去求。③执鞭之士:一种是拿着鞭子为古代天子、诸候出入开道的人,另一种是手执皮鞭维持市场秩序的守门人。执鞭之士的意思是指地位低下的差事。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孔子虽然赞赏安于贫困的求道者,但并不一味排斥财富。在财富该求、可求的前提下,孔子提倡积极谋求财富,只是要求人们不要把富有当做人生的最终目标。孔子在本章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只要合乎于道义,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义,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研究、宣传仁义道德,潜心教书育人。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人格高于一切,他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真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表明自己绝不会违背“道义”的原则去追求荣华富贵。这种可贵的人格意识和品格,今人仍需学习、借鉴。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原文]子曰:“贫①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篇第十四)
[注释]①贫:既指经济的贫困,也指知识的贫乏。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能够没有怨恨是困难的,富裕而不骄傲是容易的。”
[评析]贫而无怨,安贫乐道,超越人生的物质层面的困境,进入“仁”的境界颇为不易,难免怨天尤人。与此相反,富而无礼者有,但总的说来,“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仲语),富而无骄,毫不傲慢,谦让有礼,平易近人,同情弱势群体,这是富而有德者都能做到的。
当然,既富且仁,为富求仁,博施广济就更加难能可贵了。美国巨富巴菲特为公益事业,一举捐出了惊人的370亿美元(占他总资产的85%),而不考虑把财富留给子女,其理由是:遗产会使下一辈失去生活的热忱和做事的成就感,甚至丧失自尊和毅力而堕落。继承了没有能力保守得住的庞大遗产,反而会陷儿孙于危险的境地。巴菲特的这种认识和做法,在中外富人中都是应该倡导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已经先富起来的部分人中,也有这类典型事例。
新闻推荐
增进民生福祉 用心服务于民 ——五论贯彻落实市四届二次党代会精神
本报评论员民生所指,责任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回望过去的一年,眉山市始终坚守为民定力,补齐短板惠民生。抓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打赢“第一仗”;集中开展走基层“五必送、五必访”活动,密切党群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