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陕西乐达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有个计划:让吉尔吉斯斯坦人吃上陕西富士苹果,让陕西奶牛奶羊吃上吉尔吉斯斯坦的苜蓿草,梦想中的苹果、苜蓿草都长在吉境。
2015年计划实施,然而,事情进展并不顺利。
4月27日到28日,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赴杨凌调研“农业企业‘走出去’情况"时发现,在杨凌示范区走出国门的农企中,大多都有过与乐达相似的境遇。
遭遇“通关"意外
“上等土地四五十块钱1亩,次等二三十块1亩就能租到;劳工一天四五十块人民币;法律健全详细,只要公证资料齐全,一天就能办完企业手续,经营范围不限。"乐达公司副总经理陈建科说起在吉建农业园区的好处。
“当地苹果种植相当于我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陈建科说,“修剪粗放,品种落后,个头很小。"而陕西富士系列早已扬名海内外,这样的反差让公司决策层觉得苹果商机可以一搏。去年3月,公司在吉尔吉斯斯坦建成了占地近千亩的现代化苹果示范园。
陈建科说,从美国、澳大利亚进口苜蓿草每吨至少都在2500元以上,但在吉尔吉斯斯坦,每吨只有四五百元,加上1000元左右运输成本,抵达陕西也就1500元左右。为了让陕西牛羊吃上便宜的进口苜蓿草,公司去年实施了2000亩种植计划,今年计划扩大到5000亩。
然而,苹果未及挂果,苜蓿草种植刚刚起步,公司却已遭遇数次“通关"意外。
去年3月底,公司用汽车把树苗运往吉尔吉斯斯坦过程中,经过首个关口新疆若羌县时,被当地检疫部门要求出示“进疆证"。时值扣留地天降大雪,恰是树苗最佳栽植时机,但运输队不得不填表返回陕西盖章。
去年9月,公司通过“长安号"运送农机设备和建设大棚所用物资,在阿拉山口出关时,被突然告知需要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单打独斗“死路一条"
去年7月份,杨凌示范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农业企业创新联盟"成立刚满月,联盟主席李江波便带着数家企业到吉尔吉斯斯坦考察,他本人停留数月做后续深度调研。
当看到发展农业条件一应俱全,从地方市长、农业部长甚至国家总理都给予他们高规格礼遇,李江波雄心勃勃成立了公司,结果,公司业务却难以推进。
李江波说,中亚国家不会在前期合作中予以资金支持,他期许从省上或国家层面得到支持,但没有争取到。
他现在的体会是,企业单打独斗“走出去"就是死路一条。尤其是杨凌的企业,虽有相应技术支撑,但体量小、规模小,更需要聚合力量。
杨凌示范区农业园区公司副总经理崔卫军介绍,2015年开始,公司在哈斯克斯坦建成3000亩示范园区,推出新型农作物品种,开展农资销售、农副产品加工以及农技推广。
“在哈工作有大量机会,但困难不少。"崔卫军说,首先是人才危机,招到懂当地语言的员工容易,想招到对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了如指掌的“中亚通"却是难上加难;其次是在当地找不到专业人才,从国内带出去又手续繁琐。
“甚至在阿拉木图州的土壤我们只好带回国做检测分析。"他坦言。
政府应做好前期对接
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走出国门闯荡中亚的杨凌企业普遍认为,在“走出去"前,对沿线国家、地区的情况考察与对接,应该是政府部门要做好的前期服务。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家说:“出去前,应该有一些对当地有研究的机构对我们做系统培训。"
他认为,可以采取“先去"带“后去"的“友情帮扶"模式,让在当地发展中“踩过雷"的企业,把经验、教训分享给后来者。
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局长明涛表示,农业企业“走出去"需要政府、院校、企业、中介机构四方参与。目前,政府、院校参与积极性较高,企业、中介机构则兴趣乏乏。由于中介机构信息服务缺乏,很难让企业获得当地较全面的信息,特别是一些隐性政策等,这让企业“走出去"增加了风险。
有企业家建议,在大龙头企业加入联盟、壮大队伍的同时,政府应在中介机构建设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杨凌自贸办工作人员蒋昌表示,目前区上正在打造相关服务平台,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建设3个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农业企业海外投资信息平台,给“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法律支援、商务代办等,同时将提供免费办公场所,让国外农业政府部门、农业商会、代表机构等在杨凌成立办事处。
新闻推荐
石台讯(通讯员杜来祥)近年来,石台县地税局围绕“税收与发展”主题,结合税收工作实际,不断创新税收宣传方式,拓宽税收宣传渠道,打造税收宣传靓丽品牌,使宣传活动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构建健康和谐的税收征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