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启勇
在我迄今并不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两个关键词无法回避:踢球和写作。实话实说,现在的我更喜欢踢球,不喜欢写作。因为踢球是体育课,写作是作文课。中国的学生,不论毕业多少年,基因里肯定都还潜藏着对体育课的热爱以及对作文课的抵触。
而我之所以会这样,还有一个特殊原因:从大学毕业开始,即以写作为生。你知道,不管多么热爱一件事,一旦成为职业,就很难不产生反感情绪——由此可见,所谓“上班”是多么的泯灭人性。但在出来工作之前,二者的地位在我心里其实不分伯仲:我喜欢在球场上带球疾驰风从发丝穿过的感觉,也享受文章里一点小聪明引起身边人共鸣时的得意。两者犹如小时候夏夜里的萤火虫,闪着光芒,上下翻飞,吸引我在田埂上奔跑追逐。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江西出版集团下属的《足球俱乐部》杂志任编辑,这个地方我现在回忆起来仍是痛苦大于快乐。我的主编、副主编轮流折磨我,对我写好的、编好的稿子,翻来覆去的改。虽然我很佩服他们的耐心,但每次看见自己精心准备的文稿被改得面目全非,我都心如死灰。整整两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不过就像一本心灵鸡汤的书名一样——《感谢折磨你的人》,正是这段魔鬼训练般的经历,让我学到了规范的表达方式,养成了严谨的行文习惯,于是从《足球俱乐部》离职的时候我可以自信地说:我出手的文章,一般人挑不出毛病。
但没毛病只是基本要求,想要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我不知道自己是哪种风格,但我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师的作品可以滋养人,却不见得适合其他人,与其成为“某某第二”,不如成为“自己第一”。就像《神雕侠侣》里的杨过,集百家之所长,融会贯通成专属于自己的“黯然销魂掌”。如何做到融会贯通?一条演艺圈的名言可以借鉴:最好的表演,就是不演。
难道最好的写作就是不写?当然不是。你会这么理解,我也不怪你。我想表达的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也许有人跟你读过一样的书、听过一样的歌、见过一样的人,但我敢打赌,没有任何人和你拥有完全相同的经历。譬如我,在城乡结合部长大,在广安中学读高中,在南昌上大学,在江西出版集团找到第一份工作,在广安日报社写了五年多专栏,再到文联做文艺编辑……如此普通的人生,世上都找不出第二个,何况独特如你!
当然,再独特,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也白搭。作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此:作家能准确而生动地写出内心所想,让人感同身受;而普通人内心想的是一回事,表达出来却又成了另一回事。如何才能拥有超强的表达能力?答案已在前文提到:多读,集百家之所长。读得多了,自然会想写;写得多了,自然成一派。但是读和写之间有个比例问题,至少得读个“一桶水”,才好意思写个“一杯水”吧。如果你只读了“一杯水”,却想写出一个“游泳池”来,那也不现实,即使勉强做到了,这“池子”里也多半是你绞尽的脑汁,全无厚积薄发时的从容与自信。
可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哪儿还有精力去读书?我的答案是,利用习惯的力量。习惯都是养成的,读书也可以。先从自己喜欢读的书开始,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阅读量,像我,很多书都是上厕所的时候读的——当然这画面不太雅观;或者如曾国藩,每天读史十页。你再忙,忙得过曾国藩?然后读与你喜欢的作品相关的,比如你喜欢鲁迅的《呐喊》,那是不是可以再读一下《彷徨》,由鲁迅再延伸到民国时期的林语堂、梁实秋、胡适等,再由这些人延伸到跟他们相关的其他作品。你的阅读量渐渐充盈,收获也越来越多,时间一长,你会发现,读书已潜移默化成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写作水准也已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在目前的环境下,从事写作仍然是个低性价比的工作,反正从文联下属的十多个协(学)会来看,作协里的富裕人群比例是偏低的。很可能你写作多年,既没有挣到名也没有挣到利。但这并不重要,写作本就是很私密的事情,我们可以接受他人善意的批评或建议,也可以拒不接受世俗的目光和求备的指责。写作首要的一点,是取悦自己!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记者白国龙)记者6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获悉,我国第二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目前已安全运抵海南文昌,这标志着长征五号第二次飞行任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长征五号在运抵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