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金石学乃考古学前身

来源:潍坊晚报 2017-05-07 10:46   https://www.yybnet.net/

收藏作为一种文化,上承唐宋的文雅之风,下接明清的仕人逸趣。古物收藏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崇拜,肇兴于宋代的金石学,是现代收藏与考古学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曾在清中期以后达到鼎盛。收藏活动在古时为上层社会专有,今天已成为参与者众多的民间文化活动。

金石文字证史清代成为显学

收藏二字,本义为收集、保藏。在当代寓意为对珍宝、古玩、艺术品等物品的搜集、储存、分类与研究的行为,名词含义也指收藏品。收藏行为由来已久,从远古先民藏兽骨、贝壳,到商业繁盛之后藏珠玉金银,人们无所不藏。“清初四王”之一的王时敏在明末时任太常寺少卿,他欣赏江北收藏家袁枢的藏品后,题写了《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这里的收藏接近于今天的定义,是较早的文字出处。

古代金石学是收藏、考古学的前身。金石的含义,古人释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象征钟鼎与碑碣,泛指古代镌刻文字、纪颂功德的青铜礼器与碑刻。金石学以古代遗存于钟鼎碑碣上的文字考证历史,涉及文字学、史学、图书学、书法及美术学等范畴。最早的金石学者仅搜集带有文字的铜器、石刻,随着金石收藏门类日益广泛,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收藏遍及古代铜器、碑刻、砖瓦、印玺、兵符、竹简、封泥、甲骨等器物。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广泛兴起金石收藏热潮,金石学者通过对金石文物的搜集、考释,归结整理文字资料,以物证史、证经补史。宋人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刘敞的《先秦古器图碑》是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代表着金石学的发端。古人出于对《集古录》和《金石录》的推崇,把欧阳修、赵明诚作为金石学的开创者,称金石学为“欧赵之学”。宋代以后,金石学渐趋衰微,从清代开始复兴,后与乾嘉学派结合,逐渐趋于鼎盛,并成为一门显学,在社会各阶层有广泛拥趸。到清末受西方考古学影响,金石学在实践中已具备现代考古学的雏形。

历史上的收藏家,或嗜古文,或爱书画,或藏吉金,皆为尊崇并陶醉于古代文明中的一群人。如宋代赵明诚、欧阳修,元代祥哥剌吉公主、赵孟頫,明代董其昌、项元汴,清代陈介祺、潘祖荫,民国庞元济、张伯驹等,一代代前贤穷毕生精力,让承载着文明的历代古物传承华夏,更让古物收藏从一股儒雅的风气,发展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收藏品种门类庞杂历史上有多次变化

清乾隆年间,古玩一词开始盛行,即古代文玩之简称,意即可供鉴赏把玩及收藏摆设的古代雅致器物。

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叶恭绰先生兼任国家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委员,他借《尚书·旅獒》中“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之句,建议将古玩改为文物。

北京市文物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文物鉴定专家邱震生先生根据叶老的意见,首先将北京市的古玩业改称文物业。

1953年末,中央财经委员会在《私营企业统一分类规定》中,将古玩业正式定名为文物业。从此在我国官方,将古玩改称为文物,国有古玩店铺统一称为文物商店。

民间收藏品种类别在历史上有多次变化,唐宋之际人们注重奇石、铜器、法书、碑刻,元明时期兼重玉器、书画,清初开始涉及前朝瓷器、古籍、文房用品等,到晚清、民国时期,收藏品种类已与今天相差无几。

如今的收藏品门类庞杂、包罗万象,除前人瞩目的铜器、玉器、字画、书籍、陶瓷、文玩之外,又包含了在历史中衍生的其它物件,增添了商标、烟标、酒瓶、家具、邮票、火花、钢笔、化石、钟表、名酒、钱币、扑克、照片、打火机、核雕、首饰、刺绣、奇石、唱片、报纸、杂志、玩具、民俗用品等等,分化为古玩艺术品、仿古艺术品和现代艺术收藏品几大类,共同构成了当代丰富绚烂的收藏世界。

收藏包含许多特定词汇,如古物、古玩、骨董、古董、古器、文物等,都寓意为积淀着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的承载物。收藏品在清乾隆以前多称之为骨董或古董,董其昌在《骨董十三说》中言“杂古器物不类者为类,名骨董”。又谓“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之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

金石收藏无缘大众皇室与文人是主体

在清代以前,收藏一直是上层社会的小众行为。收藏需建立在怡情悦性的基础之上,不仅需要财力,更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包括对收藏品的断代、辨伪等等,都要求具备历史知识及器物常识,古时的广大社会底层民众皆与收藏无缘。

综观整个收藏史,历代主流收藏者首推皇室。封建王权阶层以其无可匹敌的征纳力度,广收民间奇珍,充实皇家宫室禁苑,收藏了流传于世的最顶级艺术品。

皇室之外,收藏的另一重要群体是文人士大夫阶层。自宋代“崇文抑武”,以“士大夫治天下”,文人尽得时代之幸,具有较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他们在现实需求之外,衍生出对古代器物收藏与鉴赏的情趣,寓意于物,作为精神寄托。

宋代收藏家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说,“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与皇家收藏不同的是,古代文人阶层更受限于诸多因素,不可能对珍奇之物广而求之,他们的收藏范围相对较窄,在稀有的古铜器、玉器之外,收藏法书碑帖及书籍是文人士大夫阶层最常见、最普遍的行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藏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炙手可热的一股民间潮流,日益吸引了社会各阶层参与其中。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逛吃逛吃的旅行假期 食物摄影技巧不能少

对许多人来说,到此一游不如到此一吃,有些人甚至可以为了一餐饭奔赴一座城。即便你不是这样的“极端分子”,美食也早已成为旅行中不可或缺的体验。以下...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金石学乃考古学前身)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