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团队最新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日前通过“身份验证”。湖南省农学会组织的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这是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它的应用推广,有利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进一步普及,有望为全球水稻种植带来新“福利”。
当下,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主流”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技术。第一代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为遗传工具的 “三系法杂交稻育种”。该方法育出品种具有稳定的育性。但育种所需的恢复系、保持系材料难以获得,配组受局限。第二代“二系法育种”,配组较前者大为自由,但极易受异常极端高低温气候影响。
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袁隆平称,第三代技术利用了非转基因雄性不育系和非转基因的父本进行杂交制种,生产出的杂交水稻种子也为非转基因品种。去年底,在海南三亚举行的国际海水稻学术论坛上,他曾宣布,将利用第三代杂交稻育种技术进行海水杂交稻研究。 (俞慧友)
新闻推荐
■陈赟平一旦父母亲从乡下捎来粮食和蔬菜,我便想起包产到户那年,生产队分给我家的十二亩土地。好些年里,十二亩土地一直是全家六口人生活的唯一来源。听父母说,最好的三亩川地是母亲抓阄得到的。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