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在FAST馈源舱内工作 图据新华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0日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进行了发布。
国家天文台李菂研究员在现场宣布,FAST望远镜调试进展超过预期,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六颗通过国际认证,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新发现脉冲星,距“天眼之父”、“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病逝不到1个月。
发现了什么?
2颗新脉冲星
另外4颗有待测量
FAST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FAST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利用澳大利亚64米Parkes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认证,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六颗脉冲星。其中2颗新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约1.6万光年,另外4颗还有待测量。
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是FAST核心科学目标。银河系中有大量脉冲星,但由于其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淹没,目前只观测到一小部分。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说:“之前由于历史和设备原因,我国其他射电望远镜历史上探测到多颗已知脉冲星,但没发现过新脉冲星,此次6颗新脉冲星的发现是中国自主设备的首次发现。”
还能发现什么?
极端物理性质
或能解答重大物理学问题
李菂介绍,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的本质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譬如: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准确的时钟信号为引力波探测、航天器导航等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以引力波探测为例,通过对快速旋转的射电脉冲星进行长期监测,选取一定数目的脉冲星组成计时阵列,可以探测来自超大质量双黑洞等天体发出的低频引力波。”李菂说,“FAST将有希望发现更多守时精准的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做出原创贡献。”
严峻说:“FAST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
据悉,接下来的两年,FAST将继续调试,以期达到设计指标,通过国家验收,实现面向国内外学者开放。同时进一步验证、优化科学观测模式,继续催生天文发现,力争早日将FAST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设备。据人民日报客户端
新闻链接
追忆“天眼之父”:存了几个G的“外星生命”资料
9月25日,“天眼”(FAST)落成启用一周年。可在10天前,他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寻找外星生命,在别人眼中“当不得真”,这位世界知名的天文学家,电脑里却存了好几个G的资料,能把专业人士说得着了迷。
我们也建一个吧
24年前,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科学家们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仁东坐不住了,一把推开同事房间的门:我们也建一个吧!
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
即使到了70岁,他还在往工地上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邢成辉,曾在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撞见南仁东。为了一个地铆项目的误差,南仁东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生怕技术人员的测量出了问题。
只做这一件事
“20多年来他只做这一件事。”南仁东病逝消息传来,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一场:“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天眼”现场有6个支撑铁塔,每个建好时,南仁东总是“第一个爬上去的人”。几十米高的圈梁建好了,他也要第一个走上去,甚至在圈梁上奔跑,开心得像个孩子。
在他看来,“天眼”建设不是由经济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人类的创造冲动和探索欲望”。他也时常告诉学生,科学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干,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017年4月底,南仁东的病情加重。知识渊博、勇于发表观点的南仁东在国际上有许多“铁哥们”。有一个老科学家,在去世之前,还专门坐着轮椅飞到中国来看望南仁东。
不是院士,也没拿过什么大奖,但南仁东把一切看淡。一如病逝后,他的家属给国家天文台转达的他的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十一”期间,在一些境外热门的旅游购物店里,不少国内游客可以看到熟悉的支付宝支付标志;而不久前,京东支付也宣布“出征”泰国。目前,支付宝已在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台等33个国家和地区接入了线...